•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6-02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樊慰慈
明天過後 世界音樂一家親?

展演名稱:實驗國樂團廿週年團慶系列音樂會之三「詩樂映象」
展演團體:實驗國樂團
展演時間:2004.5.29  
展演地點:國家音樂廳

世界各民族傳統器樂曲的發展,近代受歐洲古典樂團演出編制及創作型態的影響,多少經歷過不同程度的迎拒與磨合。其中於華人地區演化已近百年的所謂「現代國樂」,風格進程大體上可分為:民初「大同樂會」體系清湯掛麵的古典,大陸文革時期搧風點火的浪漫,八○年代濃妝豔抹的後浪漫,以及九○年代迄今標新立異的現代派等四個時期。做為實驗國樂團廿週年團慶系列壓軸的「詩樂映象」音樂會,整體曲目偏重一般較討喜的第二、三時期作品,於設計上或有實驗性不足之憾,但在海內外四位演奏家分別擔岡主奏以及指揮瞿春泉幹練的帶領下,應仍達到精采壓軸的預期效果。

有趣的是,音樂會裡舞台效果最好的兩首作品,《草原小姊妹》與《青年鋼琴協奏曲》原作均採西洋管絃樂編制,以國樂團適度改編的版本,彷彿是同一風景分別用油畫和水彩表現,呈現了不同的色調與層次。而兩曲原本即以協奏曲風格創作,楊靖的琵琶與諸大明的鋼琴在其中有著如魚得水的精采發揮。相形之下,原為箏獨奏的《伊犁河畔》與《高山流水》,添加樂團伴奏聲部的版本並未展現協奏曲的特色,不僅未能相得益彰,反而牽制了項斯華在箏上的發揮。

由黃溫配主奏的中阮協奏曲《雲南回憶》(二、三樂章),創作手法已逐漸脫離文革時期的土味,卻隱約流露如弗翰˙威廉士的國民樂派氣息,與後浪漫重口味的和聲色彩。如同下半場第一首合奏《達勃河隨想曲》(聽來恍如法國印象派音樂),這類作品不知是否更適合以西洋管絃樂團演奏?至於做為熱鬧開場的《序曲:節日之夜》,展現了作曲家劉文金一貫老辣的民族管絃配器技法,國樂團目前的型制雖難以將其多層次的聲部織度勾勒清晰,卻無損作品難以西洋管絃樂團直接取代的獨特性。

彷彿是為中西樂團彼此移植的議題添加油料,實驗國樂團最後以西方慶典音樂常客,老約翰˙史特勞斯的《拉德茲基進行曲》做為趣味十足的另類安可。在諸大明興致勃勃地以鋼琴即興加花的助陣下,筆者不禁懷疑鋼琴是否將如一千兩百年前的琵琶一般,終將成為「漢化」的「胡樂器」?喔!不,還是民族樂器終將世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