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6-09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王友輝
一齣戲,轉大人

展演名稱:出氣筒 
展演團體:表演工作坊、外表坊實驗劇團
展演時間:2004.6.5 
展演地點:台北中山堂

外表坊實驗團在經過三年的運作經營之後,今年以脫離母團表演工作坊行政資源扶持及名聲庇蔭的姿態,獲選文建會扶植團隊,邁開成團後另一個階段。

《出氣筒》的演出是外表坊實驗團首度以「平等」的身分與其母團合作,可說是外表坊「轉大人」的標示性作品。這是國內主要劇團中首度出現的做法,也是表坊在台灣劇場某種「社會資源回饋」的具體表現,雖難免有劇場實驗性格商業化,以及獲取國家社會補助資源上,具有擴張劇團外圍勢力的疑慮,但以長遠而全面的關照而言,卻仍然不失為正面、樂觀的現象。至少,台灣現代劇場需要更多不同劇團做長期而穩定的演出。至少,台灣現在劇場需要更多不同劇團做長期而穩定的演出,這是無可迴避的文化期待。

其次,如果我們以美國紐約商業主流劇場「百老匯」和其外圍「外百老匯」之間,戲劇製作的互動關係與發展進程來看,《出氣筒》可說是一個由「外」進入「主流」的製作。透過外表坊小型的演出,發掘新的創作者,實驗並探索新作品在內容及形式上的可能性之後,將原作品重新製作,延伸創作的內容並擴大演出的規模,將之搬上劇場商業主流的舞台。這樣的發展過程雖然不一定是戲劇製作的必然過程,但是一齣戲能夠經過不同階段的嘗試與探索而有機會邁向成熟,卻是可喜的現象,也是過去台灣現代劇場中所少有的進程。

就《出氣筒》的創作本身來看,其文本的「喜劇意念」乃是從當今社會現象發想,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和想像本質。在龐大的社會壓力之下,人們的生活處於緊繃的神經質狀態,似乎人都需要特別的管道以發洩壓力,於是產生了「出氣筒」的職業,巧妙地將諸多社會焦慮表現並化解於喜劇奇想之中。透過導演節制的處理,不至於流於緊緊追求劇場效果的膚淺作法,而能在輕鬆中反映了社會現實並予以戲謔諷刺。而劇中的語言模式,貼近現實生活的步調,具有清新的語言書寫特色,甚至掌握了社會生活口語化的特性,和當前成名劇作家的作品相較,也是劇場中少有的優秀表現。

然而,原本四十分鐘的作品延展為兩小時的演出,結構上卻透露了力有未逮的窘境。四十分鐘的版本較為單純,以瀕臨失業的小張之求職過程為主軸,在經紀公司的安排下,經歷廣告拍攝以及擔任出氣筒職業的過程,單純而有效地發揮喜劇意念的功效,然而在兩小時的版本中,將出氣筒對象擴大為企業業主階層、政治狂熱小人物、媒體菁英份子、家庭強勢父母甚至經紀公司老闆等等,在諸多段落中雖然關照較為廣闊卻難免重複,更使得結構有意無意落入通俗劇各主要人物情節線索前後串連的發展模式,措施創造自由結構新模式的可能性。

同時,增加小張追求便利商店店員的愛情情節線,使得開場後的部分演出和結尾顯得蛇足,特別是小張的許多自述獨白,雖以快節奏的表演處理,但難免文本過於冗長而與「出氣筒」的主要意念稍有脫節。

儘管類似《出氣筒》的作品發展過程中,其所具備的實驗本質是否會淹沒在劇場消費特性之下,是我們必須持續關注的焦點,但是演出本身瑕不掩瑜其劇場效果展現了親和的魅力,為劇場注入創意新血的良善本意也有所成績,毋寧都是當前中、大型劇場的清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