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6-1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張惠菁
如何尋找張愛玲

展演名稱:尋找張愛玲
展演團體:越界舞團
展演時間:2004.6.9-6.13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團

上個禮拜一連兩場,越界舞團「尋找張愛玲」演出了「愛玲說」、「沉香屑」兩支舞碼;胡恩威林奕華聯合編導、中國國家話劇院與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則演出劇作「半生緣」。張愛玲這個已經化生了無數意象,還不斷持續累加著種種聯想的名字(上世紀的繁華,無可避免的老去,時間的殘酷,愛情的虛幻…),已經承載了太多豐富聯想。於是問題便成了:我們如何處理,或超越這些聯想,好在舞台上尋找張愛玲。

首先,它好像必然是關於時間的。這一場舞蹈與一場戲劇的演出,時間都成了看不見的要角。《半生緣》的原著小說,敘說一對情侶一次無法回頭的錯過,很可以說是關於時間的殘酷本質--顧曼楨和沈世鈞,在一個寒冬早上分了手,誰知卻就此分途,再見面已是十多年後,一切都已改變了。在劇場編導的改編之下,演員穿著現代的服裝,坐在圖書館般的佈景裡,右上角一輪明月般高掛的時鐘,擺明了不企圖寫實,不還原張愛玲筆下的弄堂與宅院。

當故事從它生根的土壤裡被拔了起來,會落腳到了哪裡呢?忽然你看見眼前螢幕打出老上海、新上海不斷變幻的影像,跳動著倒數的數字,耳邊一再重複聽見「我們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夢囈般的唸白。故事視角拉出了張愛玲的人物角色之外,跳脫到一個城市演變、滄海桑田的層次上去了。本來,張愛玲的小說,即使寫十四年錯過的歲月,還是從弄堂裡的視角去寫的。說日子過得真快,也是從角色的生老病死去說。正是從這深度內化的角度裡,張愛玲筆下的悲劇才顯得那麼入裡。然而在劇場裡,藉著多媒體的影像與聲音,「半生緣」得到了一個新的視角,那是俯瞰的、外部的視角。不是張愛玲的,是劇作家,或者觀眾的視角。或者說,那視角來自我們這個對時間有著更飄忽,更游移感受的時代。

或許我們一直是以這個時代的視角在觀看張愛玲的。在舞台上看見一段過往了的,繁華的時間。對上世紀初的上海那個斷裂時空的想像,魅影般揮之不去。舞蹈「沉香屑」改編自〈第一爐香〉,葛薇龍貼近繁華,卻被席捲而去,滅頂在繁華空洞的核心裡,那繁華在舞蹈中便顯得極其凶險。「愛玲說」從年老獨居的張愛玲起始,也同樣有著過往的魅影幢幢。

我們在舞台上找到張愛玲了嗎?我們可能找到她了,也失去她了。舞台上,是我們透過張愛玲,在與時間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