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6-23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張芳葳
超級大展,超級組合,超級配方

大型跨國文化交流活動早已發展成國家與國家間的實質交流,近年在台灣十分熱絡。對於在地的觀眾而言,能夠在本地看到原本遠在天邊的展演活動實在是件很幸福的事。但是,這一兩年這種活動似乎已榮景不再。數年前的「秦兵馬俑展」曾創下百萬人參觀的亮麗紀錄,恐怕也已創下台灣此類超級大展的績效「絕響」。這一兩年,此類大展已逐漸露出疲態,參觀人數直線下滑,在參觀人數上不再超級。

超級大展仍有可為嗎?雖然情勢困難但仍有可為,不過,經過了這些年已欣賞過多項超級大展與其他大型的展演活動,使常看展演活動的觀眾早已被訓練得比較世故,胃口也不太一樣了,而時代也在改變,以前的\"超級\"對現在而言,早已不再超級。而且,同一時間的大型展演活動也可能太多而流失或分散觀眾。所以,想要重拾超級大展的光芒與光環,便需要對症下藥。處方一:內容要紮實且名符其實。通常,囿於台灣對外的政經情勢,主辦單位對展演企劃投注的時間以及借展雙方的相對資源有限,台灣的大展比較難具有紮實的內容。而超級借展時而也以政治外交或商業目的為主,藝術為輔,如此內容當然也比較難「名符其實」。處方二:審慎觀察時代趨勢慎選展覽。如果找不到,寧可等一等。到底觀眾要看什麼展覽?這個問題可以擴大範圍徵求答案,而且每個地區的觀眾需求並不一樣。超級大展大半具有超級組合:超級高的經費,超級媒體力挺/主辦,超級企業贊助與超級展覽場的配合展出(多半是頂尖的美術館級展覽場)。以後如果有超級展演可能也需要這樣的鑽石組合才能促成。

有些展演活動雖然很好,卻也不會吸引數十萬或百萬的參觀人次。不過,到底多少人次參觀展覽才算成功呢?有沒有其他的評估方法呢?甚至,超級大展的超級組合如何更強大呢?甚或,我們是不是真需要超級大展呢?關於這些問題恐怕主其事者每個人內心的答案都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