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6-23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林平
「超級大」與「絶對正確」的渴望

想當然爾,「美術展覽」提供觀眾視覺的美感經驗,透過展品窺見創作者獨特的創意和內在價值。尤其是展覽具有經典性質,讓人覺得千載難逢、百聞不如一見。而由負盛名的藝文機構操盤的「超級大展」事件,則共襄盛舉、無庸置疑。

其實「展覽」不只如此,它既是一種商品,關乎諸多消費心理的事實。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透過媒體傳播,直接進入視聽人的日常生活。它同時又是一種制約或療癒的過程,觀眾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它所傳達的知識、訊息、或價值,當成一種正確性去接受,幾乎不存有一絲質疑。

台灣和世界各地一樣,國際大展成為年度評估文化和經濟成長的重要指標。1990年代以來,公立博物館結合媒體的優勢,和重視文化形象的贊助商資金支援的條件下,展開了台灣「超級大展」的操作模式。每有超級文物抵台展出,展出者和機構的名氣、規模就成為熱門的話題。加上奇觀式的事件報導,爭取每一張代表營收的票源,吸引著求知求品味、比大趕時髦的觀眾,形成趨之若鶩的參訪心理。但是這樣的展覽常要面對高額保險費,以及創造各種計量高峰的營運壓力,逼足了組織展覽的博物館人。對觀眾而言,若無法滿足無盡的奇觀渴望,加上擁擠不堪的展覽場,則會形成一種消費的疲乏症。

西方「超級大展」的形式行之有年,源自於早期世界博覽會的規模、藉助二十世紀對博物館教育技術的研發、和晚近博物館企業化經營的具體趨勢,使擁有文明瑰寶的博物館界,如虎添翼,卻也毀譽參半。其英文原文「blockbuster」是一種近乎戲謔的稱呼,形容一種巨大、不尋常的進擊力量,好比能毀壞城池的炸彈、或操縱房地產的行業,實則指一種極為成功有效的事物。和過去宣揚國威、炫燿階級、教化百姓的目的相比,在世紀末資本主義大纛橫掃、柴契爾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普及情勢下,博物館自負盈虧的產業化趨勢,也更加助長了「超級大展」的形構規模和樣式。

組織如此大規模的展覽,其成功的基礎除了具有神奇吸引力的高品質展品以外,通常需要驚人的資金、外交斡旋能力、政治力的支持和涉入、和各式商業包裝和媒體行銷的結合。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吾人可以透過對主辦機制和合作對象的了解、展出機構的屬性、展覽策劃的理念、資金來源、作品來源,洞悉隱藏在經過消費心理學、推廣促銷模式、甚至運用教育體系包裝之後的複雜意圖。可能是政治目的的、教化之名的、教義宣揚的、唯利是圖的,或者是它們的加減與綜合。

「超級大展」的生發和影響頗為複雜,而其功能和效益也要從多元的角度予以檢視。對一般觀眾的看熱鬧心態,可以優質的休閒娛樂、商品的品牌追求來加以評價。因此服務好不好、划算不划算、娛樂性夠不夠成為展覽成功的判準。對專業人士的窥堂奧心態,以藝術學術、展覽專業切磋為目的。因此展品特性和展示手法,都是品質良窳的判準。

但是撇除金字塔尖頂和底部的觀眾組成,不可忽視的可能是金字塔中間那一群為了追求知識、真理,為了展覽本身而來的觀眾。這種探門道心態,不只對展品,還需要對展覽形成的脈絡具敏感和辨識的能力,以肢解行銷手法,洞察展覽企圖。當每一個親子關係、大學生、老夫妻、教育團體走進「超級大展」的展場,除了願意付出較高的門票金額來端詳每一件據稱品牌絶倫的展品之餘,得要環顧展覽架構。是誰?為什麼?在什麼樣的地方?使得這樣的展覽發生。

放暑假了﹗又到了「超級大展」的旺季。在領受珍奇展品魅力、仰望古文明、好奇異文化、和大師對話的過程,在投入文化精品採購、享受藝術氛圍消費的癮頭上,多一點展覽外在結構的觀察,你將是優質的博物館產業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