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6-30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陳漢金
蔡佳琪《浮光掠影》 邊奏邊演

展演名稱:浮光掠影
展演團體:蔡佳琪
展演時間:2004.6.24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新生代的作曲家蔡佳琪,召集了十餘位年輕的舞蹈、戲劇工作者及演奏者,嘗試進行一場「聽覺與視覺、時間與空間的相對論」。換句話說,他們想結合音樂與戲劇的因素,以邊奏邊演的方式,呈現出所謂的「音樂劇場」。

早在一九五○年代已興起的音樂劇場,在七○年代以後尤其被旅居德國的阿根廷作曲家卡格爾(M. Kagel)、法國作曲家阿佩爾吉斯(G. Aperghis)發揚光大,成為現代音樂範疇內頗具特色的一種呈現方式。國內音樂界卻遲至最近數年,在「跨領域」風潮的激發下,才逐漸興起音樂劇場的創作與演出,時間上雖遲了許多,總算是亡羊補牢。

蔡佳琪在《浮光掠影》的演出中,身兼「執行製作與音樂創作」的大權,她無疑深諳,音樂劇場是由作曲者及樂譜統籌一切的特質。另外,她還強調:演奏者的聲音表情、肢體動作與表演,並非為了演出─「具象的通俗情節」。換句話說,音樂在此不是用來伴奏或烘托表演,而是以演奏者的「動態」來加強演奏的音樂性,諸如樂曲本身的空間性、立體感、敏銳度與戲劇效果。這種見解矯正了國內一些假借音樂劇場之名,卻靠著花俏視覺效果或所謂「多元媒體」以嘩眾取寵,而損傷了音樂性的演出。

儘管蔡佳琪的創作理念,把握住了音樂劇場的本質,整場《浮光掠影》六個片段的具現上卻顯得眼高手低─由於諸多客觀因素未能彼此充分配合,使得無論是聽覺上或視覺上的呈現都只是點到為止,而未能達到音樂與戲劇因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先就音樂創作而言,全「劇」六個段落兼容並蓄地包含了調性的、無調性的,傳統記譜、空間記譜,西方音樂的、地方戲曲的、原住民音樂的語法,欲營造富於變化、多采多姿的「浮光掠影」效果,然而每一種個別效果經常只是稍縱即逝,不同效果的交錯呈現也經常只是片段的、飄忽的。因此,原具有正面意義的劇名《浮光掠影》,反而成為負面的形容詞了。

整個演出的設計,對所有參與演出的年輕演奏者、舞台工作者們而言,或許太繁複、抽象,而讓他們有著不容易介入、發揮的感覺。節目冊上雖然介紹了數位舞台、視覺、燈光設計者與舞蹈、動作、戲劇的指導者,然而從實際演出的過程中,卻甚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多位技巧甚佳的演奏者,一旦要他們「動起來」邊奏邊演地執行走位、表演、說話時,經常顯得那麼僵硬、不自然。

無論如何,這類嘗試卻是值得鼓勵,且有待繼續作下去的─讓舞台工作者與演奏者們慢慢習慣音樂劇場動態的、互動式的呈現方式之後,將有助於國內音樂演出擺脫一貫靜態的、孤立的演奏方式,讓音樂更具感染力與親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