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07-07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黃尹瑩
環境劇場表演 實驗精神值得喝采
展演名稱:海洋狂歡節
展演團體:世紀當代舞團
展演時間:93.6.26
展演地點:台北自來水園區
喜歡新挑戰,並和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的姚淑芬,今夏選在「台北自來水園區」演出新作《海洋狂歡節》。 夜空下,她讓表演者和三個不同的空間 (包括戲水池,博物館內的展覽區,和迴廊區) 對話。 除了延續其一貫的舞蹈劇場風格,和幽默中帶著嚴肅的敘事手法,《海洋狂歡節》亦是個不折不扣的「環境劇場表演」。
紐約表演理論大師理察˙謝喜納在其所著的《環境劇場》一書中宣稱,環境劇場的首要原則是創造和運用整個空間。表演者的身體和其所處空間的關係是微妙且瞬息萬變的,而空間更可以透過表演者,以千萬種方式變形和賦與生命。
姚淑芬向來對「空間」有高度的探索興趣。她在2001年的《孵夢》,讓舞者和彈簧床墊探索複雜的人際互動; 2003的《半成品》則將舞台轉化成工地來隱喻台灣社會現狀。 此回的《海洋狂歡節》則將探索延伸到了戶外空間。
以「水」作為出發點,《海洋狂歡節》首段在戲水區展開。 穿著泳衣的舞者,如海獺般在輕快的樂音中於淺水中匍伏前進。接著以戶外迴廊為背景,進行奇特浪漫的婚禮,燈光投射在古蹟迴廊上,和空中懸浮的月亮,將表演區烘托出一種超現實的迷人氛圍。當演出進入館內展覽區,男女舞者穿梭在舊日抽水匣和大型水管間,以驚人的力度上下跳躍,帶領觀眾進入歷史的過往。
表演者和週遭環境打成一片的賣力演出,令人震撼。但整個作品似乎未見清楚呈現姚淑芬企圖傳達的中心意念為何。三個不同地點的氣味、質感、歷史背景、建築和結構都激發了姚淑芬的編舞想像力。 然而,繁複意象間的關聯,交代得卻不清楚,使舞作無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表演中,觀眾和表演者間的界限常被打破,是另一個問題。例如第三段演出,觀眾和表演者活動區塊幾乎完全重疊,此時如何讓穿梭於觀眾間的舞者能不受影響的表演,是對表演者的一大考驗。
雖然不盡完美,《海洋狂歡節》仍令我想起美國60年代後現代表演藝術家,如崔莎布朗等人,在紐約中央公園湖中的水上表演,及其走出劇場,走向人群尋找新表演語彙的精神。其實驗的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