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07-07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正熙
眾聲喧嘩 你聽到了什麼?
展演名稱:家庭深層鑽探手冊
展演團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
展演時間:93.7.2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究竟聽到了多少聲音?我們究竟聽到了聲音中的多少故事?我們是否總是任由聲音流逝而毫不自覺?我們應該為此自責或遺憾?
這或許不是我們的耳朵敏不敏感的問題,也不是我們對於身邊人事是否關切,而是在眾聲喧嘩的這個時代,這越來越是個常態。
在劇場中,我們是不是也越來越聽不到身邊的各種聲音?
這是《家庭深層鑽探手冊》的創作者提出的問題,他的回答是一個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演出:以聲音為唯一的媒介,紀錄╱敘述一幢公寓大樓的家庭百態,藉由聲音的諸多情緒,傳達各種家庭成員關係的情感狀態,和在彼此之間不斷流動的慾望。
問題是:我們聽到了聲音,但那種種被因此紀錄下的家庭生活中的瑣瑣碎碎,家庭成員之間的愛怨牽扯,構成了一個什麼樣的感官空間?在這個被聲音定義的空間中,我們的耳朵即使變得更加敏感,是否因此而更能感受到生活深層的能量?
在全場近3個鐘頭的演出中,我的耳朵並沒有因此而更加敏感,反而是我的意識在聲音不斷的流動、相互撞擊中逐漸混亂,越來越無法掌握不斷轉換的角色和敘事。
除了我個人觀戲時的心理與精神狀態之外,編導所謂「聽覺劇場」(或「幻聽劇場」)本身的概念,有沒有需要釐清的地方?
所謂的「表演」,在創作者所提出的「聽覺劇場」(或「幻聽劇場」)的概念裡,究竟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是表演者像廣播劇一樣的唸白,或者以錄音技術強化或變造的對話╱環境音效?如果「文字」(幾乎沒有「沉默」段落的長篇文本)仍是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即使我們的視覺被降低(或剝奪),即使我們的聽覺因此變得靈敏,但我們的劇場經驗會有什麼不同?我們聽到的、想聽到的,不還是我們在其他劇場中看到的、想看到的嗎-可以被辨識的角色人物、可以與個人經驗對照的生命故事、和真實的情感?沒有其他媒介的調和,聽覺的絕對優勢是讓我們因此而「耳聰」,或者只是取代視覺成為另一種獨裁?
《家》劇是國內小劇場界難得一見的作品,對於劇場形式的實驗具有獨特見解與強烈企圖心,只是距離建立起一種獨特的形式美學,還有值得努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