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07-07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傅裕惠
何不告別耽溺的家國想像?!

展演名稱:茶館
展演團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展演時間:93.7.3
展演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也許那方北京城「老舍茶館」的熱鬧喧囂,已經為了促銷觀光經濟,著上了一襲與歷史時代不同的裝扮;但近日台北國父紀念館這處,北京人藝詮釋作家老舍劇作《茶館》的寂寞蒼涼,卻是情切意真地讓觀眾數度「夢迴原鄉」。

全劇近三個鐘頭的呈現,自清末維新運動失敗的一個初秋清晨起,到廿年後左右民國建立,軍閥割據、處處內戰的夏日,至八年抗戰勝利後,內地混亂、特務橫行的又一個初秋,不論方言口音、扮相儀度、人情互動與歷史陳述,均在北京人藝這群年齡與表演資歷結構完整的藝術工作者的傳達執行下,時時刻刻抓緊了觀眾的注意力。累計五百餘場的表演歷史實力,挾老舍劇作的時代特色與言辭生動,任何能認同那段情境下生活的老百姓的觀眾,必然能情不自禁地發出共鳴與同情。

只是對於身處歐美自由貿易與民族文化殖民亂流之中的許多台灣觀眾來說,劇中罕見而陌生的語言情境和角色姿態,幾乎就像是歷史博物館的即時展演,為某些觀眾提供一種原鄉想像的解釋──以前中國人就是這樣過著日子。

事實上,從《茶館》裡幾個「指定命題」式、亦深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如劉二麻子、小劉二麻子,唐鐵嘴、小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與小宋、小吳等等來看,再加上原劇鋪陳的政治主題(相對於百姓生活的民間子題),《茶館》一劇可是佔盡了戲曲表演的「人和地利」。我們一面滿足著好奇、嚐鮮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與現實生活裡對政治想像深感挫折的同座觀眾,呼應劇中常四爺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我愛我的國家,但,誰來愛我呀?」這話一說完,剎那間滿席的掌聲,讓這齣所謂現代話劇的《茶館》,倒也有了那麼點「地方戲曲」的性格──如果我們可以假設北京話在這裡是一種方言的話。

歷史巨輪的轉進不僅殘酷無情,細究變化的路徑,也足以令人啼笑皆非!從老舍下筆寫就《茶館》一劇至今,戲裡描繪時代的變遷和戲外時空變化的無奈,讓總是以「莫談國事、多避是非」為訓的華人民族,更多了一層說不出的感嘆。《茶館》裡主角王利發拋散冥紙的動作,似乎意味著絕望後拋開家國想像的瀟灑;若觀者仍停留於哀悼的情緒,或仍耽溺於一種家國的想像和建立之中,那麼不論戲裡的王利發或是真實生活裡老舍的背影,永遠都是難釋的悲劇,而非解脫。

我們不需要為戲裡快被拆的「裕泰茶館」的招牌可惜,而是該拔掉釘在我們腦海裡的「莫談國事」的字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