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
- 刊登日期 2004-07-14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黃海鳴
城市鏡箱中的快速流動符碼
展演名稱:薛保瑕抽象繪畫個展
展演團體:薛保瑕
展演時間:93.7.10
展演地點:伊通公園
7月10日下午兩點到「朱銘美術館」參觀台藝大研究生的現代雕塑展,標題為「現場狀態之能為測量-空間滲透與介面建構」。不少作品中使用了大量透空鋼鐵框架以及各種透明/不透明、反光/不反光,滲透/不滲透的表層。在雕塑作品甚至整個展場建築的各皮層之間,流動著各種影像,互相重疊,有時觀眾的鏡像也被吸納其中,與其它影像編織在一起。這個展?基本上是一個以觀念取勝的藝術實踐。
晚間九點半,我在伊通街「伊通公園」藝術空間看到薛保瑕老師的抽象繪畫個展,標題為「流動符碼」,也同樣嗅到了新時代的感知經驗,就像上一個展?,她作品承載影像或符號的系統與當代的電腦多視窗、多媒體科技、生化科技、以及網路等的總體經驗有密切的關係,但顯然薛保瑕老師的作品含有更多感性及浪漫的情調,也許還包括了更多的血肉。
回到畫面構成,她的畫面經常包括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平塗的畫面,讓我們想到硬邊抽象繪畫;一部分是由重重疊疊具有身體性格的線條以及肌理所構成的畫面,讓我們想到書法抽象表現、行動繪畫等;一部份是由幾何型反複圖案所構成的立體浮雕,讓我們想到極限藝術類的現代雕塑。當然我們可以追問:作品屬於哪種抽象?或追問:這是雕塑?還是繪畫?這種追問早已過時,並且不貼切。
以較為理性分析的角度來解剖她的繪畫皮層,就會發現那是一種具有多重記錄表層、似乎融為一體但又清楚地分屬不同層面的複雜系統。似乎也只有這種多重複雜系統才足以同時紀錄以及同時呈現複雜狀態中的變動元素及微事件,並讓這些東西不受扭曲、不受遮蓋地自由活動、平等地連結與對話。薛保瑕的作品讓我們想到肌肉、血管、神經等系統,以及滲透期間的體液。但是她的抽象繪畫中所蘊含的系統總是更加多元,例如還包含了電子的、生化的等各種傳輸以及訊息的系統,並且同時更進入不同的微觀與鉅觀的世界。
平塗畫面、幾何形浮雕,作為一種中介,讓整件作品與周邊的建築空間融得更好,幾乎使整個原先就非常講究設計品味的畫廊成為一件大作品。特別是當我們夜晚坐在戶外咖啡陽台,以對面旅館的典雅浪漫的窗戶立面和伊通公園一角作為背景,透過大落地窗上的城市鏡像回看作品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