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08-04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正熙
《威尼斯雙胞案》 表演不夠生猛

展演名稱:威尼斯雙胞案
展演團體:表演工作坊
展演時間:2004/7/30-8/7
展演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在國內的幾個主要劇團中,表演工作坊是唯一一個,將義大利藝術喜劇的表演形式作為劇團創作的重要類型之一的團體,從《一夫二主》到《意外死亡(非常意外!)》,賴聲川導演和表坊一群優秀演員,將這樣一個本地多數劇場工作者只能在教科書中泛泛讀到的類型,在舞台上以觀眾可以理解的語言具體呈現,確有其不可磨滅的功勞。

表演工作坊新作《威尼斯雙胞案》,又一次回到義大利18世紀喜劇大師高多尼的作品,由劇場新秀導演鍾欣志執導,去年在《亂民全講》中大受矚目的韋以丞擔綱主演,並且有劇場老兵金士傑及中生代的尹昭德、朱宏章跨刀相助,有如賴聲川所言,老將新秀藉以傳承的意圖,自然也有以義大利藝術喜劇為本,繼續建立本地喜劇傳統的企圖。

錯認所引起的誤會及衝突,是《威尼斯雙胞案》的文本架構的骨幹,也是喜劇效果最主要的來源,但如同許多情節千篇一律的藝術喜劇作品一樣,情節本身的曲折複雜並非演出成敗的關鍵,導演對於整體節奏的掌握,演員的lazzi(表演的招數),才是觀眾觀看的焦點。

導演鍾欣志對於空間的掌握運用,相當熟練,也有讓人驚喜的巧思(如移動的樓台會),但在戲劇節奏的掌握上,則還有導師(tutor)賴聲川細加磨練的空間:換場段落之間的空白,使得每一個場景只能各自發展,而無法在節奏的推演上一氣呵成,將觀眾的情緒推到最終的「高潮」。因此,一個從平常到瘋狂的過程,因為一個接一個誤會而逐步繃緊的節奏感,也就無法建立,觀眾到了最後面對「圓滿大結局」時,也就沒有情緒得到紓解的快感。至於以強尼頭復活作為結局,不僅有損故事敘述的流暢,也凸顯了節奏感的失調。

韋以丞一人分飾雙胞兄弟兩角,在兩者之間的轉換十分清楚流暢,確實有讓人繼續期待的特質;金士傑的反派角色,雖然和他給人的印象大不相同,但肢體表現和能量的投射還是一樣準確;在本地劇場中消失過一段時間的尹昭德和朱宏章,不僅更加成熟,也仍然不失曾經年少時的活力,江國生雖然戲份不多,但表現稱職;其他幾位年輕演員的表現各有強弱,但諸如口白的清晰表達、聲調與情緒的掌握和更多肢體表現的可能,則都還有繼續成長的空間。

整體來看,演員表現共通的問題,其實還是在於lazzi的發揮上,缺乏某種生猛、逼近瘋狂的力量,也沒有令觀眾眼花撩亂的變化:如東尼諾(強尼頭)、福林都和勒李歐的幾段打鬥場面,如潘卡丘對於女人與愛情的描述,如幾個主要角色的「自報家門」,在幾次反覆之後,趣味遞減,導演想像與演員肢體的侷限,也就逐漸顯露。

換言之,少了「完全失控」的危險,也就少了讓觀眾趨近瘋狂的能量,喜劇─尤其是義大利藝術喜劇的力量(如Eco在小說《玫瑰的名字》中所提示)能夠有多大的發揮,也就有所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