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B14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08-18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劉秀庭
布袋戲該到回歸的時刻了

展演名稱:鬼姑娘的傳說
展演團體: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展演時間:93.8.8
展演地點:台北市社教館文山分館


步入劇場,不見釘著「西田社」三個大金字的黑絨戲臺,矗立在觀眾區前的改裝夾娃娃機取代了傳統戲臺,它的周邊飾板塗上可愛的粉藍色圖案,底幕繼承了傳統雙層戲臺的格局讓戲偶可以跳來跳去,變換空間,讓孩子們目不暇給。

這比傳統形式的出將入相優太多了。千層派娃娃機的左右玻璃,被改裝彩繪成有層次的童趣寫意山水景致,腳架帶有滾輪,一邊為象徵安全的白天,良善的白姑娘的明亮色系,而相對邊,則是通紅一片,象徵大樹林裡黑暗不安全,藏有害人不眨眼的鬼姑娘的世界。這是傳統布袋戲舞台的延伸與創意性發展,導演運用一兩秒鐘轉換舞台角度與側門開闔度的手法,便緊湊地轉化了日夜、善惡與矛盾,並讓真人演圓融入偶戲表演中。而這絲毫不影響傳統布袋戲注重的炫技表演,形式變動了,叫好聲卻仍在。

這必然是一個嶄新團隊不斷碰撞火花、戲耍思維所致的結果,它簡單,美好,與觀眾站在同一線。傳統戲也很好,它要的是精確、生猛、驚世駭俗的忠孝節義,懷捨我其誰之壯志一再重複地將同樣的形式與意志推給觀眾,結果,壯志未酬觀眾先跑。

導演戴君芳在這個製作中不僅在舞台美術、各種銜接手段上發揮了極大的創意,更把帶有肢體、表情的真人帶入布袋戲表演中,交叉對話,連小朋友都常常得擔任除妖收屍的臨時演員,這樣的處理,是值得還在傳統中耕耘的戲劇工作者借鏡的。

圓圓扭扭的”Puppet World”字眼是夾娃娃機的slogan,它們大大小小斜斜橫橫地飛來飛去,使得這些年一直在摸索兒童母語與戲劇教育的我,腦中一塊渾渾沌沌的區域莫名地興奮了起來……還給puppet 自由,我們才有自由的視界。

沒錯,布袋戲是該到回歸的時刻了,回歸到「偶戲」甚至是「戲劇」的大世界。導演手法的加入令人可喜,另一項根本性問題—語言,卻仍在掙扎著。台語雖美雖傳統,但是針對小小孩,她若作為主要演繹語言,就會導致孩子們聽不懂而像一窩蟲,不耐煩想拉著父母離開,但爸媽卻已著了迷不想走,兩方之間頓時產生了矛盾。這該怎麼辦?我想不妨可以參考教育進程的階段看法,其實也不外乎是從吃飯打招呼作息認識五倫慢慢到生活對話讀課文;落實於兒童戲劇,台語比重可輕則輕,甚至就讓她成為人名、關鍵字等即可,再不然就是台語表達完後,以多語方式再複述、解釋一番(別忘了,現在的孩子是狗世代的資訊吸收機器),反正方法是可以再激盪出來的,不解決語言這一塊現實問題,結果必然雙輸。而我個人也期許主演能更加強其咬字發音的清晰度,因為於我聽來吃力者,對孩子們應該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