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09-01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楊杏枝
為有源頭活水來

台灣歌仔戲因歷史文化條件發展出的活戲形式,有其獨特的趣味與風格,演員與文武場不經排練得以「台上見」,依賴自成一格的的溝通語言、手勢及程式戲套;臨場與觀眾的互動即興、「駛目箭叫人客」的功夫,更營造了親和活潑的庶民趣味,及捧角的「戲箱」生態,綜觀活躍劇界的一線演員,絕大多數經過野台班的磨練,現在,以業餘演員為主力的薪傳歌仔戲團,跨出大步挑戰活戲演出,充沛的學習精神值得讚賞。

薪傳是廖瓊枝藝師栽培成軍的子弟兵,民國77年成團迄今,持續創作及傳承。這次的培訓計畫演出,也兼帶活化社區藝文活動的使命,預計上演五齣,由趙美齡、廖文雪等外台知名小生擔任講戲先生。《薛丁山與樊梨花》是膾炙人口的古冊戲,本次由薛仁貴領唐軍征討寒江關起,迭經陣前招親、三擒三縱等曲折,至最終梨花弒父殺兄不為丁山所容見逐止。

薪傳的演出沿用野台戲的結構,開場大堆頭的武戲是不免,薛仁貴、薛丁山皆紮靠上陣,跳台、對陣一樣不少,老生與花臉等幾場對打可見勤學苦練的成果,女主角樊梨花的身段俐落邊式,頗具職業水準,觀眾亦不吝報以掌聲,繁複的武戲之後,後半段生旦談情、擒縱之間就偏重於文戲的口白做表,全場可見團員參與學習的認真與用心。

極具實驗性的活戲培訓,對業餘演員確有刺激作用,然而無野台底的演員要投入陌生的劇場形式,在現實上仍不可避免「預習」功夫─數次的走排、響排才能登場,而改良式的活戲體驗營結束後,仍需復歸內台演出死戲,那麼留給演員的經驗是好或壞,可能還是得看個人領悟與造化,對慣看野台戲的觀眾而言,也是看熱鬧多於看門道。

由於遵循著活戲的脈絡,冗長的武戲近劇幅三分之一,非專業的武打功底,採取這樣的呈現,能掌握到的劇場效果與學習成果,有待商榷。同時,演員既無法亦不被寄望學習野台表演方式,雖然有「套鑼鼓」,但是口白全篇內台化,是以文武場鑼鼓點下不去,戲的味道提不出來,場子就相形見冷。

以傳統「綁戲囝仔」制度培養出的活戲演員,日日浸淫戲台,透過觀察與前輩的拖帶,雖缺乏嚴謹的操課訓練,卻能在廟口劇場翻滾領悟遊戲規則,新世代的演員需透過何種機制才能蛻變成長,發展適應時代的新面貌,仍有許多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