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0-13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趙綺芳
煙波迷霧中記憶何處尋?

展演名稱:海的記憶
展演團體:原舞者
展演時間:93.10.1~3
展演地點:台北新舞臺


在台灣諸多表演團體中,頂著台灣原住民僅有的「專業」舞團之名,『原舞者』一直給人身分多重、難以定位的感覺:獨特的血統,以及由不同領域人士組成的「非專業幕僚」,十多年來在強調創作的表演藝術界,以獨樹一格的步調,搬演有別於西方元素充斥的當代劇場內涵。然而綜觀『原舞者』過去製作的走向,在復振傳統祭儀之餘,從歷年的演出作品中,不難發現製作團隊往往透過充滿玄機的劇名,期望能在既定的文化格局之外,以另存的想像空間吸引更多的觀眾。

『原舞者』2004年製作的《海的記憶》,把花蓮豐濱鄉阿美族港口部落(Makota’ay)的樂舞搬上舞台,對於不熟悉阿美族文化和港口部落的人,標題《海的記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浪漫聯想,這樣的想像或許在觀看舞劇中特意注入的海水聲和投射在螢幕上的礁岩與海浪,可以得到表面的滿足;如果不然,歌謠中講述越過海洋登陸的祖先,和齊力唱和的拉縴歌聲,也或可突顯人類和海洋互動的情景。然而在此之外,究竟此次『原舞者』透過港口部落樂舞所欲呈現之《海的記憶》,其精髓何在?

避居太平洋左岸,港口部落豐富的文化沉積,與錯綜的歷史脈絡,反映在其年祭的渾厚歌聲與綿延的舞步,對外人一直具有難言的吸引力;而部落強韌的生存意志與主體自覺,則加深了這個台11線公路穿過的社群與外人之間看不見的界限。這條原本連具原住民身分的『原舞者』都難以跨越的緊繃界限,由於適逢去年約莫同時逝世之部落重要領袖Lekal Makor(漢名許金木,眾人暱稱「阿公」)周年紀念的契機,才稍得舒緩。集港口部落重要文化表徵於一身的阿公,可說是部落的文化守護者和精神標竿;出身港口部落的藝術顧問拉黑子稱其為站立者tireng是十分傳神的。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清晰的形象與生動且層次豐富的構想,並未落實在舞台的呈現上:在整場節目的安排上,刻意一分為二的樂舞結構(上半場的是生活的、包含童謠與女性的舞目;下半場則是以男性為主的祭儀樂舞),以及交待不清的人物、歌謠與敘事乃至於影像,都沖淡了蘊藏在阿公的生命厚度中所有有關港口部落海洋的記憶,包括歷史的、文化的、甚至美學的;而過度強調加法而不用減法思維的舞台設計(例如燈光、乾冰、椰子樹與茅草屋)與鋪陳手法,亦減損了觀眾安靜面對自我心靈中海洋之音與律動美感的空間。

所幸,由港口部落祭師(Cikawasay)後代復原與整編、且由族人(以「東海岸文化藝術團」為主)擔綱演出的巫師祭儀樂舞,難得一見;而許久不見的眾多原住民後輩所舞動出來的生命力,令人欣喜。雖說夾雜著部落內、外的演出者,其樂舞表現的異質,仍不免表現在聲音的質感、色調、與軀體的律動感;然而內與外、男與女、年長與年輕,不同群體的表演者在分隔與交融間所展現出的動力差異,也為整場演出帶出了相當耐人尋味的多元和豐富:源起於當代社會的流動與混雜,當具體地呈現在「新舞臺」上的港口樂舞文化展演瞬間,或許會成為台灣原住民一種不可磨滅的時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