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0-2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正熙
情緒渲染的真愛

展演名稱:西出陽關真愛版
展演團體:屏風表演班
展演時間:93.10.16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


劇場作品和其他的藝術創作相比,比較能夠立即反映時代的變化,但因為時空環境的改變,作品的優劣或對觀眾的意義,似乎也會受到更為嚴苛的考驗,能夠通過考驗者,成為經典,但更多的作品,卻在時間的洪流中被沖垮淹沒,也只是再一次地驗證了人在時間面前的無能。

因此,無論因應修改的幅度有多大,敢將過去作品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重新搬演者,都有絕大的勇氣,和對自己作品的信心。

李國修對1988年初次搬演,1994年二次搬演都得相當好評的《西出陽關》,就有這樣的勇氣與信心。

在沒有走進劇場以前,我其實也對這個作品有相當程度的信心:紅包場文化的特殊,老兵生命故事的曲折動人,和弱勢常民相濡以沫的親密,都是這個戲能夠讓人感動的因素,無需導演或其他創作者太多的操作,只要平鋪直敘和真實情緒,就幾乎保證可以讓觀眾紅著眼眶走出劇場,在人物關係與情節結構上的一些問題──如幾位老兵與眾家歌女的情感的描寫太過簡略,如老齊與惠敏的錯過與重逢太過輕易而缺乏轉折──大約也就可以勉強帶過而不留下太大破綻。

可惜,以「真愛」為訴求的《西出陽關》2004年版,卻令人失望。

首先,關於老兵和紅包場文化的故事,在開放大陸探親的初期,編導者確實掌握了當代的議題,在題材的處理上,有其先驅的意義,但在兩岸關係多次起伏變遷之後的2004年,國內社會環境也已有了根本的變化,《西》劇故事裡所強調的真情與忠誠,應該多了時空錯置的趣味,編導心中的「庶民」和他們的記憶,也應該可以在當代觀眾的心中激起比憐憫同情更為複雜的情緒,讓觀眾除了感性情緒之外,更多一分理性思辯的可能。

只是,編導並不做如是想,情緒的渲染還是貫穿全劇的主要手段,還是期待觀眾對角色(尤其是主角老齊)毫不保留的同情,即使如此,若有動人的表演,西陽關裡芸芸眾生的生命故事,也還是能夠成為一個不錯的演出。

問題是,導演對節奏與空間的處理,如劉家女兒文定與結婚的場景,演員彼此之間參差不齊的水準,乾德門與林美秀的沉穩內斂,對照幾位年輕演員的膚淺粗糙,不僅讓故事本身原有的弱點更加明顯,更削弱了原本還有的動人力量,如劉將軍一家人的衝突與相依相存,如小高與紫娟如伏流般緩緩流動卻被猛然打斷的情感,老齊最後在咪咪家中求她「摸一摸」自己下體的悲慘,也就只能剩下讓人難以正視的不堪,至於之後在舞廳如夢似真的儷影雙雙,和在醫院中的死別(包括劉將軍夫如一段無來由的抱怨),更是毫無道理的贅筆。

因此,《西出陽關》無法成為經典,不是因為素材本身受時空條件的侷限,或者外在條件的改變,文本本身就有的問題,編導對這些素材的處理態度與做法,和整體的演出水準,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