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0-2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品秀
抽象的質變

展演名稱:視界2020
展演團體:舞蹈空間
展演時間:93.10.15
展演地點:台北新舞臺


1980年代,皇冠小劇場成立,在這個劇場的潘朵拉黑盒子裡孕育出:現今中生代編舞家古名伸、陶馥蘭,劇場界黎煥雄、莎妹劇團魏瑛娟等人的作品,為風起雲湧的小劇場提供一試身手的場域,每每叫人驚訝,讚嘆。

1989年「舞蹈空間舞團」在皇冠小劇場成立。香港編舞奇才彭錦耀任「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八年期間,在他獨特的辯證思考下,改編自西遊記的《三打白骨精》、日本鬼怪傳說《怪談》、諷喻政治的《超時空封神榜》,呈現一個個無俚頭式的奇想之作。因為強調表現,「舞蹈空間」的舞者環肥燕瘦,人格特質各具特色;表演的空間場域也《繞地遊》地攻佔車站、游泳池;還要觀眾不花一毛錢,來看藝術家發揮奇想的《神秘之夜》。

這一切成果,都必須回歸到創團團長平珩女士對藝術的開放信仰。她以「變,就是不變」的信念,落實小劇場的實驗精神,歷屆「皇冠藝術節」和「小亞細亞」舞蹈戲劇跨國聯演,使得這個劇場和舞團不只成為前衛表演藝術的溫床,亦因為它對藝術家創意的持續支持,而成為台北的文化表徵之一。

彭錦耀離開「舞蹈空間」後,由美國知名後現代舞團「崔沙‧布朗舞團」歸來的楊銘隆於一九九九年接任。作為全台唯一一個非編舞家成立的職業舞團,「從來不是平珩的舞團」絕對是「舞蹈空間」的驕傲,但如何走出彭錦耀港式異質文化色彩之外,繼續「變」化,卻是楊銘隆艱鉅的任務。

楊銘隆陸續於華山廢倉庫發表《頹箱異典》、探討東西文化的《東風乍現》的兩個大型作品,雖然有崔沙‧布朗式肢體動作的風格,但仍有「保鮮膜包裹的美女」和「爆走鞋」,這類承襲以往舞蹈空間「貌變」的特質,直到此次《視界2020》,以純粹抽象舞蹈為風格的「質變」,楊銘隆才真正走出「舞蹈空間」的標記。

《視界2020》以〈透視〉、〈四角構圖〉單元為名分成十個片段,沒有故事情節、沒有角色情緒,不講抒情,只有抽象幾何的舞台和服裝,和即錄即放的舞台裡外的影像,硬得難以生吞。但在抽空了所有具像表現之後,楊銘隆積極經營人體動作語彙的發展:在芭蕾講求穩定向上的橫縱軸,和現代舞的曲線、快速移動重心,求得和諧共存的可能,並讓快速、關節式的機械運動抹去人的特質。

在舞蹈的結構上,楊銘隆亦試圖從簡單的規則發展出繁複的變奏,一如機械鐘錶,並從其裸露的線條、色彩與動力等藝術的基本元素產生美感。

在這個晚上,我們確實看到了楊銘隆對人體動作嚴肅的思考與深耕的成果,著實令人讚賞。尤其到了結尾,翻轉的景片、褐黃的強光、激烈的聲響,舞者卻像個摩登機械人,漠然游走於生疏莫名的場域,景況令人玩味。且不論編舞者是否真正達到在結構的前後變化中,衍釋出富於變奏的曲調,但至少他對「質變」的挑戰已經完成。

只是,對於抽象,雖然觀者有時很難掌握甚或詮釋,卻對線條與角度充分敏感。在這個幾乎沒有模擬兩可地帶、須要高技巧的作品中,舞者遭受嚴厲的考驗:精準與否,關鍵性地影響了觀者接收作品的過程與結果。

然誠如平珩女士在這場十五週年演出後所發表的感言:「在過程中我們常常頭破血流,」所以作品的結果有時不盡人意,「但我們知道最好的作品會是下一個。」「舞蹈空間」走過十五年,預祝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