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0-27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樊慰慈
音樂裡的熱情、論述與現實

展演名稱:經典名曲協奏之夜
展演團體:實驗國樂團
展演時間:93.10.23
展演地點:國家音樂廳


邁入第廿一個年頭的國立實驗國樂團,本季每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均各有其強烈特色,展現了旺盛的企劃精神。這場名為「經典名曲協奏之夜」的音樂會,宣傳上主打的是《黃河》、《梁祝》以及兩位高知名度的獨奏者,現場果然人聲鼎沸,出現幾近滿座的亮麗票房。

衝著《黃河》、《梁祝》而來的,包括一批批久未上音樂廳的觀眾與一般國樂演奏會裡的稀客,但在主菜上桌前,他們必須先通過主辦單位精心策劃的兩關驚異。原來由實驗國樂團委託國內資深作曲家盧炎譜寫的《大樂三章》,也在音樂會開場時首度面世。恍如巴爾托克室內樂與德布西《海》般綿密的多層次織度,樂曲部分段落確實賦予國樂合奏少見的迷人音響,譬如第二章慢速〈舞蹈曲〉,在指揮瞿春泉絲絲入扣的詮釋下,以弦樂為主的持續音型搭配擊樂的節奏動機,並漸次淡入其他樂器聲部,產生一種類似潑墨暈染的色彩。

但劈頭就來個二十五分鐘的無調音樂,或令現場許多正打算和梁祝好好溫存的觀眾感到措手不及;不甚儉約的膨脹結構與刻意走調的碰撞音群,也恰與「大樂稀聲」的美學思維背道而馳。這是第一個驚異,對舞台上下同屬現實的考驗。

源自紐約愛樂時期伯恩斯坦「青少年音樂會」的解說式音樂會,近年來卻在國樂界盛行,譬如實驗國樂團前一場「畫與樂」音樂會,即由此中名嘴林谷芳主持,而本場則請到同時擔任小提琴主奏的彭廣林。理論上講,解說是手段,其目的無非為讓不懂的觀眾變懂,喜歡音樂的還會更喜歡。關鍵是,伯恩斯坦「青少年音樂會」的觀眾族群有其針對性,而伯恩斯坦講解的時間也不至凌駕樂曲長度,以免主客異位成了演說會。彭廣林風趣中不失專業的導聆對一般聽眾的確頗為受用,但是當晚面對三教九流的滿場音樂會觀眾,前後兩段總長逾五十分鐘的導聆確嫌冗長,此乃驚異之二。實驗國樂團或可參考國家交響樂團及一些國外劇院的做法,於開演前半小時請專家在會場休息區舉行觀眾自由入座的節目介紹。

由鋼琴家石叔誠領銜演出的《黃河》,此番採用劉文金編配的民樂協奏版,配器上除胡琴音色不夠飽滿與低音聲部不夠渾厚的先天缺點外,樂團整體與鋼琴獨奏已能彼此有效地烘托,第四樂章裡吹管與彈撥搭配的間奏樂段,則表現出管絃樂版所無的趣味。當年曾親身參與此曲集體創作的石叔誠,以嫻熟的技巧在鍵盤上收放自如地謳歌,與瞿春泉共同帶起了樂團最大的熱能。相較於兩年前孔祥東與北市國對同曲爆發式的激情演出,石叔誠在此更突顯了深刻的抒情性。拗不過觀眾持續的掌聲,獨奏者饗以《百鳥朝鳳》和《牧童短笛》兩首加奏曲。

由眾所期盼的《梁祝》在音樂會後半壓軸,開頭笛子些許的失閃似乎弔詭地預示了梁祝隨後崎嶇的命運;彭廣林不煽情的冷冽琴音,則為經典下了個另類注解。然而演出最大的問題,在於小提琴和樂團在樂句銜接上不時出現的音準與拍點落差,又令人不禁疑惑,梁祝間是否真的那般情投意合呢?好在台上最後以一曲流行老歌《我愛你有多深》改編的加奏,向觀眾保證「我的確很愛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