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1-03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林芳宜
誤讀與顛覆之間的距離

展演名稱:莎樂美
展演團體:城東劇團
展演時間:93.10.29~31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向來要重新演繹一部歷史鉅作,就是一件不討好的工作,此次城東劇團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原班製作群再度攜手合作理夏‧史特勞斯的《莎樂美》,除重新解讀史特勞斯的歌劇文本外,更將一部「厚重」的德奧歌劇轉換為一齣「新古典現代樂劇」,這個轉換過程對創作者與演出者的挑戰與考驗,是相當嚴苛的。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導演汪慶璋一如在《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簡潔與高效能的清新舞台。長方形的舞台置放在劇場正中間,以半透明的白色帷幕提供空間區隔、映照影像、與演員間直接或間接的互動等功能。這個在簡單中涵蓋了全面需求的舞台設計,對於觀眾而言也是舒適的。

面對面分坐兩邊的觀眾,因著那半透明的紗牆,免於面面相覷的尷尬,更不會被任何一束聚光燈直接投射眼中。而在《崔斯坦與伊索德》之中讓巨大白帆呈現令人驚豔影像的燈光設計Staci,以相同卻更抽象的手法,讓紗牆上呈現戲劇的意象與流動的光影,也是讓這次製作添色的設計。

音樂是這個製作的靈魂。美籍作曲家Timothy Fedey讓音樂呈現劇中人物的個性與情緒,無疑是明智的作法,不但能增加戲劇的張力,也是德奧承自華格納「音樂劇」之歌劇特色的一種延伸方式。全劇的音樂設計只有幾個單字作為歌詞:以拉丁文、國語、台語發音的「莎樂美」三個字以及英文的「yes」與「no」,作曲家以經文歌的概念讓各演員的吟唱在舞台上交織出所以的劇情,其中又以女主角莎樂美在舞台上亮相的時間最長,其吟唱的時間也居於全體演員之冠,就一齣以單一人物為主軸的歌劇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設計。相對地,莎樂美這個角色便不得不挑起全劇成敗主要關鍵之大樑了。

流行歌手劉佳慧所扮演的莎樂美無疑是這部製作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存在。暫且不說虛無飄渺的歌聲音質實在不佳;如蛇般扭動的肢體與誇張的表情,非但無法表達色誘橋段的張力與偏執的精神狀態,反而讓莎樂美這個角色淪為一個不知所云的花痴。莎樂美這個充滿衝突的角色,若不是被嚴重誤讀為浪蕩女;就是被顛覆詮釋成街頭暴露狂,而兩者之間,則充滿了錯愕。

當莎樂美的母親與繼父出現在舞台上時,有如一股清流注入,飾演母親的聲樂家何康婷完美地表現出作曲者以經文歌吟唱方式的企圖,而飾演繼父的吳朋奉腳上的註冊商標─木屐與毫不修飾的粗獷嗓音,都為這個角色加分不少。而一人飾兩角的李易修,則進退自如,在莎樂美毫無章法的沙啞呻吟中與其他兩位撐起戲劇張力的演員之間,瀟灑來去、趣味十足。

總體來說,除了莎樂美一角外,這的確是個成功的新詮釋,也為國內製作歌劇再度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