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11-17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楊忠衡
譚盾音樂視覺 瑕蓋過瑜

展演名稱:「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藝術節
展演團體:譚盾
展演時間:93.9.11~94.1.10
展演地點:塔山炮塢等七展區


就規模來說,譚盾作品應該是這次碉堡藝術節最龐大、精緻而複雜的。首先他在上海雇工人,用榔頭砸毀數十架預先收集的廢鋼琴。就行為藝術來說,表演已然開始。他把鋼琴殘骸運到金門碉堡堆起來,並試圖組合其中一部,使之能發出聲音,並「作曲裝入電腦,使這架奇異的怪物,可以不停的自己演奏」。

譚盾的意圖很明顯,鋼琴與人朝夕相處,包納很多無聲、無形的訊息與概念。砸毀它所發出的巨響,確是有深厚寓意。讓它代表逝去、被毀滅者的聲響,保存在代表戰爭的碉堡遺跡裡,再透過重組鋼琴的聲響代表重生,以現場播放的和諧樂音代表人類對和平與美的嚮往,整個作品的概念很完整。

不過正因意圖明確,想像空間也就相對較窄,有些設計就未必適切。例如鋼琴和小提琴一樣,屬比較圖騰地位的樂器,它所標註的涵意往往比較特定(音樂文化),和金門碉堡的概念在聯通上比較疏離(假若敲擊的是武器或碉堡則另當別論)。在展場上,鋼琴的破片(抽象的)和坦克車的履帶痕(具象的)並列,聯想空間難成焦集。而整部作品構想的最終階段,也就是重組鋼琴的發聲,因技術問題而無法達成,流於字面陳述。我很在意這個瑕疵,因為它恰好呈現出「重生」的困難和失敗,對整部作品的寓意起了尷尬的反諷。而代表「嚮往和平」的現場樂音,本是最該下功夫創作、與裝置作品相呼應的地方,竟用巴赫作品來交差,真是這位指標中國作曲家最大的敷衍。

譚盾這部作品稱得上費工夫,包括展示的預拍紀錄片、燈光設計、場地佈置…,稱為譚盾領導的集體創作並不為過。也因此我們對它的完成度有更高規格的要求,這在藝術呈現上是不容妥協的。譚盾對於結合聲音與舞台向有不錯的靈感,可惜這次結合「音樂視覺」效果有點大而無當,虎頭蛇尾,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嚴謹。

最後我想提醒一個觀念,譚盾近年經營成功,形象非常鮮明。唯大眾欣賞藝術視角不夠靈活,往往只能從音樂角度看待音樂家做的事情。我想如果譚盾和模特兒一起走秀,人們也會試著從他關節發出的響聲,揣測其中有什麼音樂意圖,其實大可不必。音樂的定義是一種人為組織的聲音,即便是機率或隨機音樂,也是經過人為安排設置,讓「聲音」成為主要訊息來源。然而在譚盾這次作品中,聲音只是構成整個裝置藝術的一塊材料,我不認為有必要因為創作者身分,過度關注聲響效果,結果反而扭曲了對這部作品的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