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11-17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黃海鴻
碉堡藝術館 現在過去未來

展演名稱:「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藝術節
展演時間:93.9.11~94.1.10
展演地點:金門縣文化局等七展區


這個展覽所能夠提供的論述架構:從較全面的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個碉堡藝術節將戰場碉堡變成敵對兩方對話的場域、變成療傷的醫院、變成反思歷史的場所、變成台海戰爭的博物館,並且也不忘將非碉堡歷史建築中先民的呢喃告訴給當代的觀光客。

從藝術的角度,或限定在開創藝術空間的角度來看,這個碉堡藝術節將碉堡變成音樂表演空間、變成戲劇表演空間、變成藝術展覽空間、變成跨領域藝術村、變成全民藝術的教室。

從休閒、觀光、產業的角度來看,這個碉堡藝術節將情慾的能量引進殘酷的碉堡,這個碉堡藝術節將碉堡變成大眾娛樂空間、變成推銷名產的空間、變成主題民宿的空間,最後,整個藝術節試圖建構一個結合了藝術、觀光、產業的粗略交叉網絡。

中國大陸政經上重大改變,使得金門做為台灣防衛第一線的功能喪失殆盡,作為戰爭機器的碉堡幾乎都變成了徒具歷史價值的閒置空間,有些等待拆除,有些等待活化再利用。原先駐紮的十萬大軍撤走之後,金門原先的產業結構勢必大幅改變,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曾經是戒備最森嚴的軍事基地及各種碉堡,是不是可以變成了金門改變其產業結構時最重要的硬、軟體條件?世界各地將具有歷史意義的閒置空間活化利用為各式藝術空間、產業空間的例子不計其數,金門這個世界知名的戰場的閒置空間能不能轉變為世界知名的觀光景點?如何在這閒置空間中發展觀光產業?這是金門的歷史定位以及產業轉型的核心課題,也多少是「碉堡藝術館」藝術節的重要課題。

以後還要舉辦類似大型藝術節?以後的碉堡藝術節要以類似邏輯及規模來舉辦,還是開始進入一種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強調永續經營厚植基礎的模式?

解嚴之後,台灣開始釋放很多具有歷史意涵的閒置空間提供藝術界使用,藝術界也享受過從來沒有的創造能量迸發,但是這種能量是整個歷史所造成,勢必在幾年間快速遞減。開始時幾乎左右逢源,能夠輕鬆使用具有巨大能量的現成符號,再接下來就必須主動建立新的符號、新的能量、以及面對藝術空間永續經營的嚴酷問題,藝術考量與經濟考量也需要有一段艱難的磨合過程,這是台灣的問題,更是金門後續藝術節的大課題。這次藝術節使用的都是外來的人力,後續藝術節是不是還繼續這種全然依靠外來華人空降部隊的方式硬撐場面?蔡國強所主導的碉堡藝術節,光一次就消耗了大量具有能量的歷史符號,剩下的牌局其實越來越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