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1-24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正熙
破碎崩毀的生活拼貼
展演名稱:好久不見
展演團體: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展演時間:93.11.20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
在前兩部曲《黑夜白賊》和《也無風也無雨》中,紀蔚然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瀕臨崩潰的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離散,作為三部曲的完結篇;《好久不見》的主題則是離散四方的家人,在城市中的生活面貌: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和最後空有形式、卻已無感情實質的家族聚會。
在《黑夜白賊》和《也無風也無雨》中離散的家族成員,終於在三部曲的完結篇《好久不見》中再度聚首。雖說是完結篇,但家庭的崩毀早在第二部《也》劇裡完成,所謂的完結,倒不如說是一個故事發生之後的後記,像那些根據真實人物故事拍攝的電影,在正片結束之後的小註:XX人之後成為XXX,終其一生如何如何…。或者從另一角度說,即使真實情感已經淡薄不存(「好久不見!」),但形式仍不能不加以保留(「我正要找你!」)。
與這樣的家族印象相對應,都會生活在表象與實質之間的差異矛盾,對創作者或觀眾,就有了比社會觀察更為貼切的意義:在都會的人群中,碰上莫名其妙的衝突事件的機率,可能要比碰到家人的機會大得多,都會生活的破碎,和家族關係的崩毀,不過就是相互映照的鏡像,也因為整體的破碎崩毀,所以劇作者選擇了拼貼快照碎片的寫法,在零散的段落之間,留下許多空白,刻意破壞戲劇動作的連續感和結構的必要。
這樣的寫法,或許也跟劇作者在報章雜誌的專欄寫作有關。
每周或每個月一篇的專欄各自成篇,雖有作者整體的關懷為主軸,但主題與寫作可以各有不同,彼此之間的水準落差,也不至於成為太大的問題;在劇場中,貫穿整體的主線可以時隱時現,但每個段落仍是構成整體的部分,也還是有導向最後「結局」的功能性,因此,即使「蜻蜓點水、絕不流連」,但大約一致的調性、水準,和戲劇時間的流動感,應該還是必要的,筆者以為這正是劇本的主要問題所在。
從7-11搶案、007電影、牌局與賭客甲乙丙的幾個場景,可以看得出劇作者處理這些素材的純熟,語言與情境的戲謔精確而帶感情,但在百貨公司週年慶、小敏誘引年輕男編劇的場景,就可以感覺到劇作者這些情境的掌握,還有可以斟酌的空間;清水與阿雲的一場戲,雖有趣味,但除了提供清水與家族成員關係的背景資料,作用不大,蕭秉仁與皮蛋的一場戲,也有贅筆之嫌;至於導演一角和他對清水叔傳奇的幻想與破滅,夫子自道的結果,既不能突顯清水叔傳奇的荒誕可笑,或者延續自前兩部曲以來的家族主題,更破壞了全劇的流動感,是一敗筆。
面對這樣一個破碎的文本,導演選擇了不加詮釋、忠實呈現的態度,以非常簡單、多以水平移動為主的場面調度,切割乾淨的舞台畫面,和如同電影漸入、漸出轉換場景的方法,拍出一個個不相連貫的鏡頭,營造出某種荒涼的情調。就文本在舞台上的實踐而言,導演的表現相當不錯,但就提供給這樣的文本更多舞台呈現的可能而論,導演卻選擇了完全無為,因此,劇本本身的問題,更無從處理。至於蕭秉仁與皮蛋的一場戲以影像呈現的做法,或許因為現實的考量不得不然,但實在是明顯的失誤。
《好》劇的人物塑造,只在某一特質的速寫強調,對於表演的要求,也就不以洗鍊的角色扮演為主,反而是演員個人特質的發揮成為重點,因此,專業演員如戴立忍、林如萍、呂曼茵、趙自強的表演,雖然規矩合宜,但就不如應蔚民、吳富德、蔡志杰這些非職業演員的直覺表現吸引人,就整體而言,導演的自我節制,也應用在表演上,因此大致統一了表演上的調性(tone),避免了不同背景演員之間可能會有的矛盾,讓全劇的表演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清新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