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4-12-01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林志明
現實之不在乎藝術之在乎現實

展演名稱:2004台北雙年展
展演時間:93.10.23~94.1.23
展演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這一次的台北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爆發了雙策展人間的爭執及代表台灣的策展人鄭慧華在開幕前夕的抵制行動。對於這個事件,藝術界已有不少討論,主要把方向推移到制度面的檢討(籌辦時間過度壓縮、缺乏開放性的持續機制)。開幕至今已經一個月以上的雙年展,除了民生報之外,國內的主要報紙對此事件表現的漠然,倒是十分令人值得警惕的。這是因為發動事件的主角自己撤出了戰場,不知為何遠走溫哥華;或是因為雙年展受到認同的程度不高,並不能成為公眾關心的事件?

相對於這次雙年展的主題「在乎現實嗎?」(英文主題則略有不同,為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這個情況顯得頗為反諷,彷彿在藝術想要重新出發關心現實的時候,現實並不在乎藝術。當思維再作一次迴轉,這個不對等的情況,又反而突顯了這次雙年展主要工作命題的必要性。

這次雙年展的主要命題可以定位為「紀錄形式的重新發明」。為何紀錄形式需要重新發明?由展覽目錄中的策展人論述中可以看出,於由當今的現實總是經過多重的、大量的媒介才到達主體,今日的紀錄性問題已由過去的如實記載、報導,轉移到不同形式的再現之間的對抗。相對於主流媒體中規格化的、被現有機制操控而無法反省的大量紀錄,批判性的紀錄工作者和藝術家提出了不同的紀錄形式來加以對抗,並且把發聲的陣地逐漸由媒體轉移到藝術世界:包括美術館、藝術中心、另類空間、甚至街頭。

新的紀錄形式也針對著新的問題進行探討。比如台灣的陳界仁和英國的傑瑞.戴勒共同面對的是事件消我之後的紀錄問題,前者採取一種虛線式的、殘存現狀和過去的官方紀錄片交錯的形式,後者則發動群眾進行重新演出和拍攝。面對問題的複雜性,比如街頭遊民的問題和文化,藝術家採用多種文件和裝置的混合形式,比如美國的瑪莎.羅斯勒和在鹿特丹進行屋佔計劃的珍.范.黑斯維克等藝術家。將現實和虛構混合者以突顯媒體之形構作用者則比如台灣的林宏璋和比利時的大衛.克雷伯耶。總之,形式上非常多元卻有相當準確的命題,作品和主題間的切題性亦相當高,使得這次這個規模不大但命題精準台北雙年展,在日益因為規模問題而失去方向控制的雙年展群中,顯得十分突出。

就展場布置所呈現的空間論述而言,如果不依照美術館既有動線規劃,而能倒著走過來看的話,則台北雙年展亦呈現出當精緻的關係組構。一樓大廳先播出傳統形式的紀錄片,但以象徵西方透示視錐體和東方紙屋的建築構造的遇合來宣示紀錄即將因進入美術館而得到改造;接著一樓內部展場提出了「城市」作為全球化和新社會問題的交戰場,在此,主要的新形式是各種形式的「文件展示」;到了二樓,則加入了「工作」這個逐漸受到威脅的價值的探討,其主要的形式則是「收集」──不論是以印度為基地而在布魯塞爾工作的瑞克斯三人組的移民物件收集,法國的尚路克.慕連的罷工特殊物件攝影收藏、大陸的長征計劃陜北剪紙大普查、甚至法國娃達的撿拾者、比利時藍伯烈希特雙人組的即時錄像,都呈現出大量收集的面貌,作品似乎可以無限地延伸下去。

《2004年台北雙年展》雖然優點不少,但脈絡意義不足則是它的致命傷。一方面是作品的中介和解說對於本地觀眾而言不充足,另一方面則是它和城市本身極少發生積極的關連。如此,現實之不在乎藝術之在乎現實,也可得到部分的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