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2-15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正熙
隱喻失落 謎題難解

展演名稱:軍史館殺人事件
展演團體:差事劇團
展演時間:93.12.11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雖然我們並不期待《軍史館殺人事件》的演出呈現1999年所發生事件的原貌,但不同於大眾傳媒的理解觀點,卻是這個演出的關鍵。從這一點來看,創作者確實提出了相當犀利的詮釋角度:將性與死亡,和國家記憶與形象加以連結,論述一個有關體制暴力的命題。

如果統治者試圖以軍史館中的文字與圖片記載,建構一個權威的國家身分的神話,那麼為了破解這樣的神話,身無寸鐵的平民老百姓又能如何?如果發生在這樣的場域中的一件殺人事件,具體表現了國家暴力的真實面貌,那麼旁觀的民眾又能如何理解兇手與被害人的關係?如果不是羶色腥的新聞炒作,詩的隱喻有足夠的力量嗎?詩的隱喻能夠真正挖掘出深埋在事件裡層、傲慢而邪惡的力量嗎?詩的隱喻如何穿透層層堆疊凝固的暴力?

在《軍史館殺人事件》的演出中,創作者給了我們一些提示,卻不足以引導出對這些問題的有效思考,主要的問題在於隱喻的失落。

在《軍史館殺人事件》的演出中,體制暴力以刺耳的聲音呈現,創作者的隱喻(文本與演員的身體)則在不斷的敲擊穿刺下,碎裂成一片片不相連貫、語意不清的字句,和在層層玻璃之間映照重疊的模糊影像。除了讓人極度不安與不適的聲音之外,在玻璃展示櫃中的幾個畫面,如開場時從排列成長條狀的玻璃展示櫃中緩緩走過的半裸男體,如映照在玻璃面上層層相疊的男女影像,發散出真實卻又如夢魘般的氣息,也確實令人驚心。只是,文字在這些畫面與聲音的穿插交疊中,只剩下斷斷續續的呼喊哭號,和擴音器發出的噪音相和,演員的動作與情緒,也因為太多的重複以致能量漸失,隱喻失落,穿透體制暴力的企圖,自然也就難以刺激觀看者的思考。

因此,我們再一次地感受到1999年「軍史館事件」的暴力,但這樣的暴力從什麼樣的體制或統治神話中而生,又該如何破解,在演出結束之後,依舊是未解的謎。

另一方面,導演的節奏與畫面處理,舞台設計與燈光設計對不同材質與劇場元素的有效運用,將劇場轉化成為一個冷酷而充滿鬼魅的空間,對觀眾的感官有極大的刺激,是本地非敘事性劇場的創作中少見的佳作,較之編導王墨林之前的《黑洞》系列作品,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對嘗試類似風格的創作者,應該有很好的示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