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4-12-29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黃寤蘭
台灣自製崑劇 小瑕不掩大瑜

展演名稱:梁山伯與祝英台
展演團體:國立國光劇團
展演時間:93.12.24~26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


相較於上崑在九○年代摸索新編崑劇時,出現的一些令人「駭異」的作品,國立國光劇團這次推出號稱「台灣首部自製崑劇」、「首次搬演崑劇『梁祝』」的成績,就令人寬心許多,不少行家看完後的感受都是:不錯,不錯,比想像中好聽好看許多!

近年新編、重整京崑劇或古典崑劇重現的大製作,經常出現兩極化的現象:社會上一時風尚、票房鼎盛、行家或學者卻不認同其作風,即便在兩岸都氣勢如虹的國光「閰羅夢」、白先勇親製青春版「牡丹亭」,有時也難免譏刺的命運。曾永義版崑劇「梁祝」卻和樂一片,除了對演員的崑劇唱作水平持保留態度外(這在台灣職業劇界也許很難強求),大致覺得是國人「自創品牌」的好開端。

和樂一片的原因不外乎:基本上保留了崑劇典雅優美的風格,不同於其它劇種在新編劇時東竄西撞的敲牆破壁作風,讓崑劇的特質優點呈現在現代創作中;文學性強,文字創作美,可欣賞可吟誦,聞得到古典的芬芳;度曲得宜,曲牌動聽且調性豐富,兼顧及學術及實際呈現時的要詣;戲劇及音樂的舖排容許演員有完整表現的唱作塊狀,適度保留了傳統戲曲演員劇場的特質,未讓演員淪為故事行進的工具。

可以總結一句:兩岸學者及藝術家在學術整理、場次整編、創作內涵及藝術規劃上都做了不錯的功夫。當然事情都有面面觀,尚有討論的餘地,例如其疏離的欣賞效果可能導致觀眾情緒較無緣投入,故事的平舖直敘也導致劇場鮮度不夠,引不起波瀾,幾位演員(首演時三演祝英台、四演梁山伯)聯演的作法,雖可解釋為結合台灣京崑界共創新猷,但崑劇造詣高下及個人詮釋風格差異明顯,例如魏海敏轉換郭勝芳又回到魏海敏的一段,原是節奏最緊湊、外在壓力直撲而來、梁祝生死交關的時刻,卻出現兩人兩種迥異的外觀氣質及表演型態,尤其令人錯愕,孫麗虹、曹復永的轉換亦然,反而造成欣賞障礙,徒然成為大聯演戲的熱鬧場而已。

導演手法也巧妙互見。踢球一段運用上戲曲身段,是神來之筆。前後劇場運用的不協調,又令人惋惜,分割光區、時空轉換不見得就比古老的崑劇現代的,用得不好僅只是交待劇情而已,形同過場戲,削弱了梁山伯驚逝的摧折心肝,豪奴咆哮、祝父逼嫁的粗淺手法,也顯得對故事情節粗糙及稚氣的演繹,無法深化個人愛情與家庭社會價值觀的衝突與矛盾,使劇情力道失了準頭。幸好小瑕不掩大瑜,整體依然是不錯的。

當然戲曲看得是演員,崑劇聽得是聲腔,看熱鬧看門道各有講究,由於台灣的崑劇生態,這次「梁祝」多由京劇演員應工,唱作上成了齣「京骨崑皮」的戲,某些方面無法深究,不過陳美蘭、趙揚強的漪旎風光依然是讓人驚艷的,陳美蘭看得出下過硬紮功夫,「訪祝欣奔」驚鴻一瞥的楊汗如唱得也不錯,只不過在眾多大牌環伺下表演顯得稍生嫩,身體的節奏感不穩,未來是可期待的。相對之下,其他主要演員老辣沈著的詮釋,又是在演這種青春少艾戲時的另一種考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