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1-05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陳思照
副文本搶過正歌劇丰采

展演名稱:歌劇女神:諾瑪
展演團體:NSO歌劇系列
展演時間:2004.12.31
展演地點:國家音樂廳


2004年的最後一夜,NSO在國家音樂廳所演出的精采歌劇「諾瑪」,為台灣的「歌劇迷」解飢止渴,畢竟太難得看到一齣舞台現場版的演出了!尤其是旅義多年、被譽為「東方卡拉絲」的女高音朱苔麗,更是將「義大利功夫--美聲唱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激起了全場觀眾的歡聲雷動,「首席女高音Prima Donna」當之無愧。

「浪漫時期」(1820-1914)它延續了古典時期的美聲技巧,因此從1750-1900年間,我們稱為「美聲唱法的黃金時代」。1831年,貝利尼在歌劇「諾瑪」 (Norma)、「夢遊女郎」 (La Sonnambula)和一年後的「清教徒」 (I Puritani)中,充分發揮了義大利的「美聲唱法」(Bel Canto)。1835年多尼才悌在歌劇「拉梅摩的魯契亞」 (Lucia di Lammermoor)中,引用瘋狂的場景更是「美聲唱法」的巔峰。

女高音徐以琳曾與世紀男高音Jose Cura演出二重唱,這次雖然角色音域偏低不能充分發揮,但是她的演唱實力與自信心卻紮實的表現無遺,毫不遜色。男高音史蒂文.哈里森音質純美,可惜後繼無力,到劇尾時已經聲嘶力竭。

廖聰文的男低音聲如洪鐘,頗受觀眾青睞,但咬字不清、振音搖擺過大,最需要加強語韻與音準。歌手整體的表現各有千秋,但是技巧、音色卻南轅北轍,尤其在二重唱的Cadenza花彩部份,指揮應該加強他們的默契。

說一句實在話:國家音樂廳並不是演出歌劇的場所,因此,若非任務在身,我是不會買票入場的。但是,當舞台佈景進入眼簾的一剎那,我看到樂團被那有傾斜角的圓形舞台遮掩在後方,而歌手的聲音將能充分發揮時,放心不少。

可惜它 (舞台)的斜度約35度似乎比SCALA歌劇院的15度高太多了,看到歌手們的重心似乎有點不穩,真擔心他們如何能穿高跟的劇鞋登場呢?燈光設計似乎只有平面場燈和Follow Spot,甚少變化,若不是那塊帆船布升起降落,做些投影媒體功能,及舞台圓形的小旋轉舞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只能算是平淡無奇罷了。

服裝、道具設計這次依導演的要求作出「時空魔幻」的效果,但我們看到男主角裙擺太長過膝,加上兩隻飛毛腿(羅馬鞋的束帶高度不足),還有合唱團的玩具盾牌與小刀,不知是否裁縫師及道具師看錯了設計圖?古代、現代交錯出現,每位演員、合唱團均做了兩套戲服,當然,導演的理念要堅持,但是服裝的經費卻也多了一倍,這值得嗎?

Mimo的導演手法行之多年,舞者在兩幕前導音樂時的演出,個人持正面的看法;但在Norma與Adalgisa精湛的二重唱時,做出莫名其妙的干擾動作,只怕Bellini也不會認同。

所謂的「副文本」已經搶過了「正歌劇」的丰采,主角演員們幾乎只有走位、移位,在戲劇表情與肢體表演上,感覺導演詮釋的不夠細緻,抓不到義大利歌劇中的精華,總之,無論是戲劇或音樂出身的導演,都應該要以樂譜與劇本為依歸!(畢竟音樂是有靈魂的)

所幸在指揮與樂團方面,簡文彬與NSO共同打造了《歌劇》的聲音美學,從零開始,每年都在成長進步。除了指揮燈從背後照射有點視覺強暴,幻燈字幕在Adalgisa獨唱時的小小失誤,提詞、讀譜、……越來越專業,期待有朝一日,能接近米蘭La Scala歌劇院的水準。

最後一句話:花了那麼多錢,為何不在「國家戲劇院」製作一齣更像歌劇的歌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