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1-19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楊美英
台灣身體風景拼盤

展演名稱:瞬間之王
展演團體:黃蝶南天舞踏團
展演時間:94.1.20~23
展演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超過百位觀眾擠進窄小空間內,每個人被迫缺氧、縮小身體來見證一個以「台灣舞踏的可能性」為出發點的作品--《瞬間之王》,一場企圖無盡放大身體與意念的什錦拼盤。

有趣的是,該作品除了與日本原裝進口舞踏「山海塾」的《HIBIKI》(響)同時間搶票房,同檔期還有在台南推出的《狂人教育》,則是一群七年級成員搬演日本前衛戲劇前輩寺山修司的經典名作;縱使這種巧合純屬偶然,仍然值得注意。

《瞬》整個表演文本共有十個段落,表演者即是「黃蝶南天舞踏團」的三位創團者,與編舞者秦kanoko之前在台灣發表的作品相較,已有蛻變。一直可獲肯定的是其擅用空間、經營畫面的功力。

視障女舞者李佩綺,以其碩大的身形、遲緩的移動、全神專注與青澀新鮮的神情,的確符合了編舞者所青睞的「難以掩藏的存在感」,以其身體的特殊性,強烈呼應了舞踏藝術的質感。〈穀物的公主〉,在抒情西洋歌曲之中,兩扇木門緩緩拉開,燦亮的光線裡,一身粉橘蕾絲禮服的她,靜定的站著,身後一大壟澄黃色的稻草,在粗大與細小、重與輕的反差下,畫面「圓」得好可愛、好純真,漸漸的卻惹人憐惜;或者某些段落,直接暴露其笨拙的肢體與節奏,彷彿逼迫著觀眾面對不堪或者直視生命本相,不言可喻的動人張力明顯傳遞。

全作交錯進行著沉緩氣息、諷刺意味的喜感,融合激昂的歌舞與無厘頭的轉折,舞台節奏流暢中偶有停滯,整體調性趨向嘻戲歌舞,可是演者的能量略感疲憊,且表演者的調度稍顯失衡,並非僅僅由於三位表演者的經驗與能量的懸殊差距,還與個人表演狀態的主體意識強弱歧異有關。

綜觀作品中不少裝飾性的混亂、拼貼、感官性的愉悅,不知是否受創作者的台灣社會觀感影響?諸如作品中有段使用了仙女棒,在音樂中兩人漫舞,同時視障舞者從上層表演空間推擲磚塊落地,稍後點火燒了窗紙,撞擊成強烈的視聽效果;末段揚起高分貝的激昂旋律,舞者群起轉圈、瘋狂狀,又跳又歌又舞,竟然激盪出悲情效應。結尾處,黃色蝶形紙片紛飛,三位舞者以妖嬈姿態謝幕。

撇開政治、新聞的正確性前提,到底什麼是台灣味?足以代表台灣孕育出來表演藝術的特質是什麼?從此番來自東瀛的舞踏工作者發掘自身台灣三年生活經驗的創作呈現,與七年級劇場新血重新詮釋日本上世紀前衛劇場經典名著的相互映照之中,讓我們看見雙方觀看眼神投射的不同方向,各懷憧憬式注視目光下所展現的不同景致:一個洋溢和風的台灣模糊身影、一種披上異國風情的吶喊少年輕薄版本,相同的是都含有某種程度的虛擬與想像。其中的尋求,或許一如《瞬》兩次出現秦kanoko掙扎上樓的背影,這個重要的上樓起點,尚待更多身體力行的實踐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