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2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2-02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陳泰松
一種互濟社會的願景

展演名稱:嘛也通:非常經濟實驗室
展演團體:徐文瑞李西特
展演時間:2005.01.21-02.26
展演地點:大趨勢畫廊


理解當代藝術發展的人都知道,意義早已脫離材料的美學範疇,因而作品不再是一種完封的、擺放在展覽現場?的物件,讓人單純地去領受它的藝術形式了。最近在「大趨勢畫廊」由徐文瑞與奧地利籍李西特(Maren Richter)兩人共同所策劃的展覽〈非常經濟實驗室〉便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問題來了,展覽畢竟是要給人東西看,那內容會是什麼呢?

首先,作品關切的是公領域的延伸,以跨領域的媒介呈現藝術家、社運人士、建築家、網路運動者對當代主流經濟生活的介入、抵抗、顛覆或研討。策展議題所謂的「非常經濟」便是指它們的「非」常態,是相對於全球經濟的主流遊戲規則,許多無法被控制或預測的經濟行為與生活方式;它們抵制前者,有時是以寄生或求生的姿態存在著。具體地說,作品涉及了網路的反剝削運動、性工作者的職場模型、台灣檳榔攤的影像裝置、孟買獨特的便當快遞系統 Dabbawallas等非正式經濟;這些都企圖道出主流經濟對他者文化的剝削,以及全球化時代下的其他可能社會與烏托邦的想望。

本展值得喝采,因為在領受經驗上,它把觀者設想成一個能思的主體,要求檢視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生活,也使感知不再以質料為依託,而訴諸於一種類似文件的展出型態,以此來顯示當代藝術的再現力及對社會現實的介入。當\"給我感覺\"是評價藝術的定則時,來看此展準會是一場令人抱憾的遭遇──很嚴肅地講,你將會有求愛不成的悔恨!不要再懷疑了,愛,根本就是一種理論(跟人理論)的問題,Channel A跨國藝術組織(由林宏璋、Ella Raidel、Chaudine、李國民、孫達夫等不定成員所組成)的提案〈送愛心到非洲〉說明了這點。這是一項社會工作,特地為來台演出的西非布幾那法索的樂團AAKZB策動募款的表演活動;一方面使該樂團從賣藝者(為期6個月在烏來雲仙樂園駐地演出,每日提供廉價的觀光娛樂)提升到台北藝文空間的表演者﹐另一方面也有贖罪的涵義,看顧該團在台被剝削的經濟處境。更令人難堪的事是,該樂團本身竟也是一個演藝的社工團體,將表演所得成立失學兒童教育基金,以幫助失業者就業,並照料該國AIDS患者──其實,AAKZB就是「解放孩子智慧」的文字縮寫。那麼,Channel A的活動也是一個在策展中的策展,使〈非常經濟實驗室〉成為一個後設的策展。

有人會說,藝術既然如此學術性,何不直接開辦研討會!我們的回答是,魯直不是藝術的德性,況且它在於實驗,不斷揣摩自身的界限,營造人文空間的想像──應批評的反倒是此展對研討會的規格掌握還不夠精到。但無論怎樣,這是一個社會人類學的視聽展示,當中的文件不是過去式的、實證主義的產物,而是一種虛擬的、現在未來的過去式。不可諱言,這是文件本身的製造,但目的在於為現況提供一個啟示的檢視。若說「以物易物」是「非正式經濟」的雛型,本展關切的議題便是它在當代的積極涵義;這是互濟社會的願景,但並非建議摧毀資本社會以回到過去;因為一方面,它未曾過去,始終在任何時代續存著,另一方面,它具有調節經濟階層的對立,取得相對自主的社會行動,以救濟資本經濟的人性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