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2-16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孫立銓
輸入藝術家與社會的平行對話
展演名稱:平行輸入-前駭客藝術
展演團體:石瑞仁策展
展演時間:94.1.28~3.20
展演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過年前才開幕的當代藝術展《平行輸入-前駭客藝術》,在開幕當天喜氣洋洋的將台北當代藝術館妝點的異常歡樂,頗有意圖將大眾熟悉的本土文化再次透過藝術輸入,以熱鬧直接的景象展開生猛有力的社會對話,而不是只有藝術家的喃喃自語。
在此展的策展理念下,藝術家的平行輸入身份———即前駭客身份,是架構在前當代(pre-contemporary)文化的狀態。以當下科技的快速發展,「輸入」的概念從單純軟體的程式語意表達中,浮現並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輸入」的觀念與形式大量的被運用在這個「媒體的」、「消費的」、「數位的」和「跨國的」社會,這就是當下數位資訊科技(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高度發展下的當代文化狀態。
嚴格說來,人類的數位化社會文明發展才不過十多年,在此之前記憶猶新的應是類比資訊科技的時代,而「平行輸入」的狀態就好比是數位資訊科技發展之前的類比資訊處理模式,數位資訊科技是目前當代文化的重要生產與輸出╱輸入模式,存在於0與1之間的特殊性甚至是當代文明被界定的特色之一,而類比資訊科技(analogo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平行記錄」與「平行輸入」狀態(類比就是一種平行概念),在此就似乎是一種數位之前的前當代文化特性。
不過「平行輸入」還有另一種解讀,如果與數位時代的「駭客」一詞聯想。在西方,駭客文化是一種無私貢獻的文化,駭客是一群悠游於網路間崇尚自由、無政府、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具創造力的一群人,他們並非是團體,多是獨特的個體,他們以同樣的數位資訊科技進行異於消費╱媒體社會的操作模式,以「平行輸出」的狀態隨時提供資源分享。的對於駭客而言,資源的共同分享是一個重要的堅持。
藝術家與駭客其實有許多共同點,例如自成小社群,提倡自由思想與反威權意識,充滿創造力,勇於表達自己與分享創意,隨時抓取資訊;套用數位時代的用語,藝術家在題材內容的運用上可隨意「下載」、「上傳」,在意念上可隨時切入擷取於社會,是一群充滿批判意識之波西米亞精神的理念實踐者。他們是以「平行」的態度和意識與社會同行(觀察者,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隨時做好「輸入」的準備,因此「輸入」的內容與形式就會因為藝術家而千種萬種。
以這次《平行輸入-前駭客藝術》的展出而言,本土文化的藝術家詮釋與當代文明的討論是本展的兩大主軸,行為表演與裝置呈現是其輸入的模式主調。例如李明則的「嘿嘿嘿」應用傳統皮影戲的剪影效果,影射當時副總統呂秀蓮可能打給《新新聞》雜誌的一通電話所造成的政治風波;洪易的「台灣有藝術,台灣卡有意思」,將十二萬張各式信用卡、聯名卡黏貼在擁有85年以上歷史的古蹟建築物,希望透過塑膠貨幣所編織而成的美麗新衣,帶給民眾們一個全新的感受;施工忠昊的「歡樂寶島」,以充滿動感的卡拉OK現場與結合檳榔西施和戶外歌舞秀的野台演出,火辣辣地直接呈現台灣的通俗生活經驗。
很明顯地,策展人石瑞仁提供的是再次探討藝術家身份和處境認同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語彙的「平行輸入」角度,提供社會觀看藝術家身處的社會位置,十三位藝術家的展演,「平行」是一種態度和立場,「輸入」是一種與社會對應、對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