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3-02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楊美英
華美嘈雜的宣敘調

展演名稱:e‧Play‧XD
展演團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展演時間:94.2.25
展演地點:皇冠小劇場


幸好即使不確知「XD」兩個英文字母除了是 eXtreme Digital 的縮寫,原意「最先端的數位儲存媒體」,同時,歪頭橫著看便成了網路族常用的表情符號,意指大笑或鬼臉;現場零星數位「四、五年級」的觀眾們還是可以置身一堆「七年級生」之間,從天馬行空的情節發展、新鮮有味的表演節奏,獲取若干進入劇場看戲的樂趣。

《e‧Play‧XD》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二ΟΟ五年開春第一檔新作發表,打著「七年級遊戲劇場」標題,推出四個以台大戲劇系畢業生為主要團隊的小戲,前提是一樣的創作遊戲規則︰同一位舞台設計,每齣戲長20分鐘,必須自創音樂,必須使用多媒體。於是,觀眾有機會看到同樣一個空間,因為每位導演選取不同區位和道具,以及不同的運用與演繹,編織放射出完全不同的時空氛圍與戲劇功能。就企劃與行銷而言,可謂成功,亦堪稱莎妹劇團老大之際增生活力的轉折介面,後續發展有待觀察。

結合現場搖滾樂演奏的《月神與角人》,有著分明的段落、乍看完整的結構———如:序‧聖嬰、春‧狩獵、秋‧收割、冬‧月事,事實上或許迷離的音樂流洩才是創作的主體,表演文本在幽玄曖昧之間逐漸散漫瓦解,創作者「意在言外」的高妙意境尚待實務功力與之並進。這點障礙與《Crossover: No.1》遭遇雷同。

在多媒體的規劃上,《Crossover: No.1》為協助兩位演員(一位研究生、一位國中生)完成家譜自述的內容,在左右舞臺分別運用了家庭老照片和現場計時的數字鐘,形成過去與現在、虛擬與現實的有趣對比;同時,兩位演員以疑似「躲貓貓」的遊戲動態進行平順與冗長的敘述口白,彷彿試著完成一份輕巧可愛的「報告劇」,末了以兩位演員撐起漂亮小傘在強勁旋律之上不搭調的高聲朗誦詩歌,構築一幅乾淨好看但隱含拉扯不協調的畫面,確屬聰明之舉,然通篇調度力道仍屬可議。

《在那裡的美好》,無疑的進行一場屬於數碼世界的真偽辯證,意念清晰且擅長繁複肌理的繁衍編造:一開場把女演員頭部蒙上白布、投影人臉,僅見「巧笑倩兮」,似真猶假、似假又真,雖說並非原創新法,但效果極佳且切中創作主旨;兩位演員出入網路與生活的角色詮釋,掌握得宜。一樣的,《∞》劇中兩位男演員表現出色,短短二十分鐘左右的小品中,快速穿越於醫生與護士、網友約會、爭執的兄弟、較勁的日本料理店服務生等不同情境與角色之間,誇張詼諧之外,角色形格的轉換以及情緒能量的飽和都予人深刻印象;而每個橋段的銜接與情境的轉移,自然流暢,可見導演具有相當執行能力與玩耍性格,贏得觀眾不少笑聲。

或許是台大科班養成教育的滋養、加上專業劇團的支持,此番在台北看到劇場七年級生的作品,在編導演或技術各環節的呈現似乎較諸筆者之前在南台灣所見顯得符合專業要求取向,作品題材和風格倒是一致的出現MTV、MSN、MP3種種圖像思考、網路生活影響深遠等傾向,可是,不容否認的,多了台北這塊容易受到矚目的創作平台,對於這批劇場新秀而言,還真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