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3-09
- 類別 視覺藝術
- 作者 林宏璋
從作品到文本
展演名稱:湖
展演團體:葉偉立測展
展演時間:94.3.31
展演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觀察近年在台灣群展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主題展」及「議題展」的方式,前者大部份利用性別、區域及歷史等概念框架整個展覽的展出的內容,如「台灣女性藝術展」、「70年代的台灣前衛」等;後者以議題的概念探討目下的文化、社會現象,如台北雙年展「在乎現實嗎?」或」文化基因」等展覽方式。主題展反應出傳統藝術史分類學的概念,試圖以概括及定位的方式探討藝術,當然有其弱點及缺失;而議題展的方式,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其探討議題的深度 是展現一個策展人的視界的最好方式,如何不流于文字遊戲?如何不流于望文生義及穿鑿附會?是對策展人的考驗,同時也是讀者們閱讀的樂趣所在。可是最近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開由葉偉立策動的展覽《湖》卻脫離前述的兩種常見的策展方式,開始點出另一種類型的展覽策略,將藝術工作者的作品視為一種文本,策展的機制在於創造一個書寫的空間。如此的概念對台灣藝術場域而言是少見而新穎的。
音樂、影像、書寫、文字與詩的巨大文本,當然著閱讀經驗的歡愉,註腳著我們的生活、歷史、地理、社會場景。如展覽中李國民對於其父親工作場景的影像及文字描述:李父自退役後, 就在地下停車場工作,日復一日從不遲到,對李國民而言, 這個地下停車場就如同湖一般, 沉澱著其父親征戰轉進的軍旅的個人經驗, 當然這同時也框架近代台灣與中國的社會歷史脈絡。 當李國民問父親有關湖的印象時, 父親不改其軍人本色,第一個回應就是:「江山比湖還大。」這個回應當然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態度, 同時也是一個集體歷史縮影在一個個人慾望中的具體成像,讓我不禁想起毛澤東的念奴嬌:「江山如此多嬌,叫千古英雄盡折腰。」在李國民影像的後方角落有掛著一個典型複製油畫的月曆,畫面是一片湖光山色景致。在《湖》展覽中,藝術工作者對湖的聯想,雖然是私人的自由聯想,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在社會意義中呈現。而更參與展覽的藝術有著澳洲及台灣的藝術家,這?包含這對另一個文化社會的指涉,其閱讀的空間更為詭譎, 但在這個展覽框架中,他們統一的連接在一起。
如果專注思考每件作品間的聯繫性,這並非有著一定原則, 當然也有著交叉比較閱讀上的樂趣;但重點在於策展的理念中,藉由架空「湖」的意義,開始將「湖」帶到了比喻、象徵及移置的個人領域,不管是音樂、文字及影像,我們看到一個龐大的如同潛意識的文本,具有特殊的層面,而非個別的單件藝術作品的集成。這個對於藝術作品的單一性的解構, 當然帶著一個特殊的美學姿態。這個連接的文本沒有結尾,也沒有開始,如同一個魔法般的伎倆,將這些作品連接起來,成為由一個記號鏈索。而整個魔法之所以奏效在於這些記號聯繫著個人對於湖的私密經驗。藉由展覽方式這些個人經驗開始有著 開始脫離其私密空間的隱蔽性轉向一個敞開的文本。
從《湖》這個展覽,我們亦可以看到策展理念中對於作者權及位置的審視。在這些對於作者位置的考慮中,創作一個單件的作品不再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反而是作品所串連的意義,這正是《湖》所創造的意義空間:將作品還原成其文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