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3-1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江映碧
遊走時空轉移和文化融合

展演名稱:舞星之夜
展演團體:台北皇家芭蕾
展演時間:94.3.12
展演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吳青(口岑)是一位年輕的芭蕾伶娜兼藝術總監,她以炙熱的雄心為兩歲的台北皇家芭蕾舞蹈團,重建《睡美人》的第三幕羅拉公主之婚禮,和自創舞劇《雪之少女》(The Snow Maiden)。身材嬌小、扮相甜美的吳青(口岑),是一位表現力甚佳、熱力四射的芭蕾伶娜,她中規中矩地將《睡美人》第三幕熱鬧地呈現,無論舞步的組合、舞者的神韻、情劇的編排都與原創相距不遠,較可惜的是舞者的足下工夫稍嫌不足,舞與樂的契合度較差,原因之一是沒有交響樂團現場伴奏,音樂的速度無法隨舞者的快慢作適度的調整;原因之二是舞者需要有更多的時間磨練。

至於《雪之少女》是吳青(口岑)依Ostrovsky的仙女故事修改後自創的舞劇,此劇先後曾有蒙地卡羅俄國芭蕾舞團(1942年)、倫敦節慶芭蕾舞團(1961年)和美國芭蕾舞團(1998年)演出過。1961年由蘇聯的名編舞家Bourmeister為倫敦節慶芭蕾舞團編創的《雪之少女》,是最受矚目的演出,他將古典芭蕾的嚴謹和華麗、浪漫芭蕾的虛無飄渺,與俄羅斯舞蹈的陽剛有力結合在一起,由於他是二十世紀第一位獲准與西方舞蹈團合作的蘇聯編舞家,其政治意義掩蓋過他的藝術成就,簡言之就是一齣不好不壞的作品。

由吳青(口岑)掌舵的《雪之少女》,以獨幕劇的形式演出,全舞充滿青春活力,加上英文旁白的解說使劇情更加緊湊,頗有兒童舞劇的趣味。男女舞者表現甚佳,可惜較缺少文化層面的深度與整體性,這也許是這位身兼總監、主角和編舞者無法自視的盲點。將西方的傳統移植至本土時,如何才能落地生根,其中:將劇情做適切的時空轉移,與文化融合是重要的,但是芭蕾舞者的訓練卻是無法以業餘的方式進行,雖然某些舞蹈可丟掉硬鞋束縛,卻無法絕對掩蓋基礎功力的不足,尤其整體舞者的默契與和諧性更是不可缺少。

近年來一場又一場的芭蕾舞劇出現在台灣各地的劇院,《睡美人》、《天鵝湖》、《胡桃鉗》、《吉賽兒》、《仙女》…,芭蕾舞一直是深受台灣的觀眾喜愛的藝術,但是為甚麼觀眾較青睞外國的舞團呢?當台灣本土的芭蕾舞團演出時,出現的觀眾不是親友團,就是舞蹈圈的熟悉的面孔,要如何突破這個瓶頸,似乎是舞團經營者、舞蹈教育機構、文化政策執掌者…必須共同思考的課題。此時我們向這對每天教舞、練舞、苦心經營舞團的母女檔,蘇淑慧老師和吳青(口岑)小姐獻上最深執的敬意,也期望這種努力得到每位愛舞者的響應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