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3-1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梁瑞榮
期看到嘗試與突破的驚奇
展演名稱:《2005點子鞋》芭蕾創作系列
展演團體: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展演時間:94.3.6
展演地點:高雄市立文化中心
「2005點子鞋」芭蕾創作系列,由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主辦,今年邁入第二年。主要鼓勵年輕的舞蹈創作者在芭蕾領域中多做嘗試,並企圖提升國內芭蕾創作環境。
幕落,帶著沈默與不解的表情踏出劇場,此情此景,顯然對於期待看到「芭蕾創作」的觀眾肯定失望而歸。五支作品乃以現代舞的手法呈現編舞者的觀點。受邀作品中可見不拘形式的編作,暢然表現所欲表達的意念。在天馬行空的想像當中,將意念落實在舞作中的功力,就因人而異。整體而言,鼓勵編創人才並提供舞台揮灑的空間,值得喝采;但更期待看到嘗試與突破的驚奇!
辛苦的展演製作背後凸顯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目標認知的差異:題為「點子鞋」芭蕾創作系列,即為鼓勵年輕編舞者在芭蕾領域中的嘗試及提升芭蕾創作環境為目的,同時亦可為舞團儲備芭蕾創作人才。但實際上,顯然受邀約之編舞者與舞團間之溝通與認知有所差異,造成觀眾的迷惑。二、舞團成長計劃的隱憂:受邀之編舞者陳武康、蘇威嘉、周書毅、簡逸程,因排練之便,就近選用台北舞者;南部編舞者羅文瑾作品中也未見舞團中熟悉的團員面孔。結果,編舞、舞者、排練皆非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之人,舞者未能從中得到學習與成長,確是一個奇怪現象,對於舞團的正常發展也會造成影響。此一現象並非南部首例,是值得關心的問題。三、南北條件差異:高雄市雖貴為院轄市,但人文藝術之文化條件與台北相較確實薄弱。不論軟、硬體資源亦欠缺許多。因此,大部分北上學習或發展之藝術學子,多選擇留在台北而怯於返鄉。相對造成舞團經營上的困難,不論質與量的提昇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當編舞、舞者、劇場設計工作都需要從北南調,如何落實文化藝術於南部的土壤上?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奠基南部多年,原以舞蹈教學為重點目標,展演亦多以舞蹈班學生為主。近年努力轉型於舞團型態的經營並獲多方鼓勵與肯定,因此得到的資源相對比較其他團隊優渥,除了給予該團應有的檢驗外,同時期待南部的藝文土壤有更多人返回,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