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3-23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顏華容
知行合一的理念實踐

展演名稱:當呂紹嘉遇見嚴俊傑
展演團體:呂紹嘉、嚴俊傑
展演時間:94.3.11
展演地點:國家音樂廳


從正式曲目到「安可」加演曲都精心設計的這場音樂會,著實令人讚賞。指揮呂紹嘉音樂內涵充沛飽滿、技術精準扼要,嚴俊傑則日有精進,展現令人欣喜的成長,這兩位傑出台裔音樂家與國家交響樂團攜手合作,沒有令翹首盼望的樂迷們失望。

說嚴俊傑少年老成或許有些沉重,但年未弱冠的他「咀嚼」音樂的能力與誠意不由分說,呂紹嘉的指揮棒下總是一次次令人高度期待又驚喜連連的音樂瞬間,他不僅洞悉音樂,也深知什麼是有效的排練,更熟稔演出當下如何將交響樂團團員們最佳的質素提煉出來。眼尖的樂迷應對呂紹嘉在《羅馬之松》結尾時提點樂團聲音投射方向又極具舞台效果的指揮手勢印象深刻;雖說人各有詮釋各有技巧,但當今世界樂壇上音樂詮釋與肢體語言皆優的指揮,還真不多。

蕭斯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雖較第二號為人所知,卻同樣經常被誤「解」:饒有反諷意趣之處被彈得粗鄙下流,深刻複雜之處又顯得台上台下都是瞎子摸象、不知所云。所幸呂紹嘉是獨奏家們夢寐以求的指揮搭檔,無論再怎麼罕見或繁難協奏曲,總譜都能由其灼灼洞見閃耀智慧光芒,而嚴俊傑的演奏具有難得的深刻與真摯,還有紮實穩定的技巧支撐,絲毫沒有國內一般人對所謂「俄派」作品與演奏風格的刻版印象。

蕭氏是曾出師征戰蕭邦大賽的優秀鋼琴演奏家,他對鋼琴的通透了解加上技巧超群的管絃樂寫作,創造出以樂器音色的「對峙」與「並置」擘畫的意涵與效果,要求樂器在「置死地而後生」的極端情形下表現幾近不可能的大膽-這不是音量的決鬥,而是以獨奏家與樂團在脣齒相依的互動關係中微妙的勢力消長,在此或可大膽借用「知行合一」來形容這種「理念的實踐」與「實踐的理念」。

要達到理想的演出,除了不掣肘的鋼琴、演奏者對樂器的掌握能力之外,一位能將蕭氏這種看似抽象卻富涵劇場張力的總譜立體化的指揮不可或缺;呂紹嘉提綱挈領地提點近乎詰屈聱牙的各種情緒糾葛,嚴俊傑亦稱職地穿梭在啞謎地雷處處的管絃樂中,以青春煥發肩挑稍有閃神即能致使潰散不成軍的獨奏部份。

然而樂團卻有點像是上妝前不期然被「粉絲」撞見的明星,不無失「時」之悵,錯失「劇力」醞釀與爆發的準確節點對必須依賴緊湊架構以表意抒情的作品而言比錯音、爆音更令人悵然。

將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獨立置於音樂會上半場,是音樂會臨場的更動,卻適度地調整了聆聽的「路線」,在指揮提點下,每個動機如同十九世紀的自然畫派之作似是「寫實」兼有「寫意」的一筆一劃般,在明暢清秀的曲式架構中,適得其所地表達各種樂器不同的音色質感。

當晚除若干尚待加強的聲部之外,樂團整體而言仍清楚呈現孟德爾頌之於交響曲與交響樂的理想,絃樂表現可圈可點,猶見去年十二月NSO在斯特拉溫斯基《阿波羅的禮讚》辛苦淬練後的脫俗清麗;加上效果絕佳的《羅馬之松》以及吉納斯特拉的《芭蕾管絃組曲》選曲,各部在各曲中皆有機會展現成果,整場音樂會彷彿NSO的收成之作,不禁令人貪心地期待未來NSO能繼續這樣的努力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