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3-30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林芳宜
新生代新聲音
展演名稱:音樂NSO年輕旅人之歌《弦鼓交錯的東西場域》
展演團體:國家交響樂團
展演時間:2005.3.25
展演地點:國家音樂廳
即便是未完成的作品,也令人難以捨棄。NSO「發現馬勒」系列的第十號未完成交響曲被歸於「年輕旅人之歌」系列中,與世界首演的委託作品並列,更顯出它的意義:「未完成」即等於永恆的開放性與無窮盡的可能性。
這無疑是NSO幾場馬勒交響曲中最美的一場。面對馬勒這首各項元素頻頻轉換、近幾神經質的作品,指揮確實掌握各段的情緒,精準地切割每個轉換點;而樂團有條不紊,凝聚力自始至尾不見鬆懈,在綿延的樂句中展現張力、在樂段之間充滿靈活的機動性,銅管音色天生的差異因此變得微不足道,稱得上是一氣呵成的優美慢板。
第二首由林玟君擔任主奏的帕噶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通常被視為純粹炫技的曲目,帕格尼尼音樂中充滿義大利風情的歌曲性經常被忽略。
甫滿十七歲的林玟君自幼即以天才兒童之姿活躍於國際舞台,台風自不在話下,帕格尼尼艱難的技巧對她而言也似乎毫無障礙可言,幾處跳弓更是淨如明鏡,讓觀眾踏實地享受了聆聽炫技的快樂。而乾淨無瑕的音符,令人聯想起同為神童的莫札特,在這一片純淨中所缺席的帕噶尼尼式義大利風情,幸而由熟捻義大利歌劇的指揮帶領樂團補齊了,樂團明亮溫暖的音色,完整了帕格尼尼以小提琴與樂團為喉的歌謠。
每年的「委託創作」是NSO的壯舉,這次更將委託的對象往下延伸至五年級的作曲家,真正開啟新生代的聲響世界。作曲家王思雅以兩名傳統擊樂家為主奏者,樂團則負責整首樂曲音色的基底,三個樂章各以不同的「噪音」建立在主奏樂器之後的色彩,換言之,以不同的演奏技法建構出不同種類的聲響;以烘托架設了麥克風的傳統擊樂。
這些技法在歐美當然已是司空見慣,只是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不免新奇。在當前台灣的聽覺生態下,經驗的累積似乎比作品的好壞更須為考量的重點,雖然作曲者的出發點未必在於此,但是三個樂章的曲子聽下來,所傳達的似乎只有聲響經驗的分享。
指揮傳達作曲者的解讀:三個樂章是三個聲音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龐大的樂團的確使用三種不同的方式「演奏」樂器,兩位主奏者也各有變化,但是除了兩位主奏者之間的應和帶來較為明顯的音色變化以外,整個樂團幾乎是齊奏地做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卻沒有達到音色變化的效用;換言之,聲音「看」得到變換,卻聽不到。
少數樂器在小型場所所能呈現的細緻條理,在樂器數量與空間範圍都放大之後,並非一定產生加乘的效果,筆者對於作曲家的設計難免有功虧一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