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
  • 刊登日期 2005-03-30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徐亞湘
高附加價值的藝術精品

展演名稱:三個人兒兩盞燈
展演團體:國光劇團
展演時間:94.3.27
展演地點:台北市新舞台


近年新編戲曲的創作不少,但真正動人的作品不多。一昧地追求題材、人物的「新」,在「多」了之後,若無「深刻」、「細膩」與之配合,觀眾對此之「新」的感受亦將日益疲乏而掉入戲曲之「舊」的窠臼。

《三個人兒兩盞燈》在新編戲曲中是在新、舊之間拿捏把握得極好的作品!點子新,趙雪君在古典文學的隻字片語中找到與之呼應的情感所在,並駐足、沈浸,於是,點染出一齣談女人、言寂寞的動人大戲。骨子舊,劇作家王安祈的古雅曲文及對人物的細膩刻畫,加上並無未刻意設計新腔的唱腔設計及能大體維持空台的舞台設計,「舊」得好啊!這齣氣味幽淡、沁人心脾的新編京戲於是在觀眾心中停駐下來。

這次的演出,編、導、演及音樂、舞台美術皆有不俗、整齊的表現。編劇的成功有目共睹,能把這樣的題材鋪排豐富至此已屬難得,更難得的是在一片要求情節戲劇化、新穎化、人物新詮的創作主流中,能夠另闢蹊徑,以抒情為主,又能深刻動人,這與觀看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有著近似的感動。

全劇布局雖堪稱嚴整,不過,相較於下半場的緊湊明快,上半場的整體節奏就稍嫌拖沓緩滯了。雙月、廣芝、湘琪、梅妃四個女人寂寞心情不同層次的交錯疊映有其必要,但如果刪去湘琪、梅妃二人戲份(湘琪雙親亦可隨之刪去),而是借雙月、廣芝之口說出對二人的細膩觀察與心境體會,這樣除了可以增加觀眾對未上場之人的同情與想像之外,亦對雙月、廣芝二人的人物形塑有益,更可集中處理二人之間既相知相憐又曖昧不明的情感主線,當然上半場節奏拖沓的問題也可同時得到解決。另外,眾宮女對湘琪白頭髮的感嘆似嫌太白,偶而洩露出編劇口吻。而劇中無一人性負面的描繪,亦顯得脫出了現實的人性常規而多有編劇個人主觀意識及瑰麗想像的投射。

李小平的導演為此戲加分不少,亦見其導演功力越趨穩健成熟。除了表演要求、舞台調度、畫面經營、對比強調的運用可見其著力甚深之外,另外,對於將舞台設計及燈光設計統整于導演的整體構思及統一風格方面,亦有可喜的進步。不過,部分場次結束畫面的經營處理,不足以使觀眾的觀劇情緒延伸,此為一憾。另外,眾宮女為邊塞戰士縫製征衣段,未強化深宮的寂寞女子對男體的飄渺想像,甚至互嘲,以凸顯、對比出全劇貫穿的沈重與絕望主軸,此為二憾。

陳美蘭、王耀星、朱勝麗等主要演員的表現優異亮眼,在人物的內心體驗詮釋及表演、唱腔的外部表現上,皆見準確、細膩。惟王耀星的咬字行腔雖極富程派韻味,可惜欠缺首尾貫穿,在穩定性上可再加強。而湘琪落井後的出場,依劇理及表演的合理性,朱勝麗亦應走魂步為宜,而非等到確定為鬼之後。

唱腔設計全然「京」味兒,其中巧妙安插一曲陝西的眉戶、道情音調,那近似梆子之曲有著清新之感,確實有助於表現人物內心及地域環境。可惜,新編京戲的唱腔設計已難得彩,仍是皮黃,演員唱得也不錯,就總覺得不夠過癮。

其實,《三個人兒兩盞燈》給了我少有的感動!這份感動不僅來自於戲的本身而已,更多的部分來自於創作過程及創作群體所折射出的美感與希望。一份課堂習作,可以成就了國光的年度大戲!國光的青年演員,已然頂起了一台好戲!如果,《三個人兒兩盞燈》這樣的作品及舞台實踐越來越多,相信戲曲的未來將不再寂寞!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