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0版
- 刊登日期 2005-04-13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王友輝
夢與夢想的距離
展演名稱:淘氣神仙~夢之神
展演團體:九歌兒童劇團
展演時間:94.4.9
展演地點:國立藝術教育館
九歌兒童劇團一向以真人與戲偶同台演出為主要特色,此次的《淘氣神仙~夢之神》也不例外,除了劇團演員和一直以來擅長的大型撐竿偶之外,更結合了廣東省木偶劇團精巧的傳統杖頭偶和香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演員,以共同製作、聯合演出的方式,自農曆年起,一路從廣州、香港演回台灣,即使此刻的台灣時序已過清明,濃厚的中國年節應景氣氛仍然瀰漫在演出內容和場景之中。
《淘》劇的演出除了真人與戲偶的歌、舞、戲之外,在表現手法上也運用了簡單的動畫投影和影子戲,企圖在多元的表現媒體中呈現故事的豐富性與建立舞台幻覺的可能性,其中,杖頭偶的綵帶舞呈現出木偶擬人演出的傳統功力,香港和台灣兩地的演員也不遑多讓,在南腔北調的語言中或可了解其用心與努力,但是編導在表現媒介轉換,以及「夢想」與「夢」邏輯意義之間的混淆,使得這齣改編自捷克故事的演出,顯得企圖宏大而後勁不足。
故事的想像創意乃是一個人如果說出了「新年夢」,或將新年所作的「夢」賣給別人,將使得「夢」失去了實現的機會,於是戲劇情節的發展便在驛丞大人「買夢」不成,卻堅持說出自己的夢境之後,表現出其不幸的遭遇與落難後的覺悟,主題意義昭然若揭。然而,人類所作的「夢」和帶有理想、希望性質的「夢想」是否等同?更甚者,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思考,「夢」是否該說出來?或是必須壓抑隱藏在心中?編導顯然並未深思期間的差異,不但在教育的現代意義上失之偏頗,豐富的想像力更世俗化為簡單的道德教訓,也使得原本充滿寓言趣味與禪機領悟的過程,變成對與錯的二分選擇,相當遺憾地失去了童心與童趣。
另一方面,在表現手法上,歌舞場面本來是為了富麗戲劇的演出,多元媒體的使用是為了建構更大的幻覺與想像可能,不同的表現媒體在戲劇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被運用,當是創作者不能逃避的問題,就《淘》劇的演出來看,為何使用真人演出?何時應該借用戲偶以表現特殊的情節?並未能呈現出清楚的邏輯,更未必發揮特殊媒體的真正功效,就表現媒體與戲劇動作的完善結合來看,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九歌創作演出已經邁入第18年,創作的風格走向也有其特色,但長期以來大量的演出與經營負擔使得劇團呈現藝術表現上的停滯現象,演出的開場與結束傾向活動式的表達而減低了其藝術表現上的價值。此外,以4月9日上午的演出來看,觀眾參與的人數並不如預期踴躍,現場有80%以上是新的觀眾,這樣的結果或可讓創作者從藝術表現的本質上思考創作突破的意義,畢竟18年的歲月一路走來艱辛,夢與夢想一旦出現距離上的落差,結果將不是我們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