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0版
- 刊登日期 2005-04-2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如以墨
魂牽夢縈嘆東風
展演名稱:三探東風
展演團體:舞蹈空間
展演時間:94.4.16
展演地點:台北新舞台
從《東風乍現》、《再現東風》到《三探東風》,舞蹈空間藝術指導楊銘隆的「東風」系列作品,開拓了傳統╱東方元素與現代舞交融對話的新格局。之前傀儡操控的主題、機械式的關節動作以及暴走鞋及水袖的運用,到了《三探東風》還原為乾淨純粹的身體律動,極簡的空間氛圍與混雜拼貼的音樂風格對應舞者動靜相輔的樣態,形成一種極富新意的視聽美學。
現代感十足的舞台空間宣告了東風的退席,五片從地板懸吊而上的金屬鋼片,在藍綠燈光的烘托下,泛漾出冷冽的氣息。京劇程式化的動作被拆解重構為一種簡約凝鍊的動作風格,身體動力精彩之處在於互相較勁的力量抗衡,在動靜之間突顯出劍拔弩張的空間與肢體張力,京劇演員與現代舞者無分軒輊,如同一體;而雙人或三人間互動散打的動作編排,竟貼近於接觸即興式的流暢風格,在默契十足的流動中內蘊強大的能量。此外,由類似「殭屍躺」發展而來的「摔」的各種身體語彙,成為舞作中最為獨到的動力設計。可惜的是全場的動作編排至後段漸無新意,同質性的身體語彙重覆出現,讓人稍覺美中不足。
陳揚的音樂再次揮灑出光怪陸離的超現實風格,與舞蹈動作間的諧襯、反差與對比關係,交疊出豐富多元的向度,但同時也造成一種撕裂的效果,促使觀者保持一種冷淡的遠觀姿態,在疏離中咀嚼「東風」的味道。
舞作末了,黑色西裝男子與全副紮靠、粉墨登場的長靠武生,在旋轉的金屬鏡面中彼此凝視,為《三探東風》畫下一個精彩的句點。原來,在東風系列舞作中企圖探索的傳統╱現代、古典╱前衛、綑綁╱解放、操控╱被操控等意圖,最後卻化約為鏡中相互凝視的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彼此。
至此,東風之所以要三探,恐怕因為那個賴以界定自我的強勢西風,也或許是那魂牽夢縈的東風血源在耳邊絮絮叨擾;因此,解構╱重構東風變成創作者不得不為的內在驅力,所有的東方元素╱符號彷如被召喚出來的人工象徵物,幽魂般悠悠唱起古老的東方情調(如舞作中牡丹亭遊園、霸王別姬的唱段),隨即馬上又被無情地拆解開來……自我解構與認同最終成為一體兩面的交互映射,或成為一種迴光返照式的哀悼與敬輓。
而,東風╱東方,就今日而言,究其實,恐怕也只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異國情調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