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文化風信A10版
  • 刊登日期 2005-04-2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品秀
片段相接的劇場旅程

展演名稱:未知
展演團體:古名伸舞團
展演時間:94.4.16
展演地點:國家實驗劇場


《未知》一開場氣勢驚人:實驗劇場裸露的背牆上,一如星際電影的預告片,以強烈的聲光影像擄掠觀眾的心神,「精采結局 出乎意料 敬請耐心等待」等字眼閃過,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彷彿即將經歷一場充滿「未知」驚喜的劇場旅程…

可惜,並不盡然。

全長7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的《未知》,由黎美光、蘇安莉,兩位40歲左右的編舞者共同編作。雖名為「未知」,卻出人意表地從回憶開始探索──記憶鎖鏈裡記得的和不記得的片段、因自身經歷而引發的奇想,各種猜測與想像都成為《未知》的素材,舞者或娓娓道來或拆解語言所產生的情境,與動作發展相互結合,企圖探索其間可能性。

片段相接,是《未知》採用的形式。對一位瀕死的老人家的回憶、小時候養的,赫然只見白骨的青蛙,和抬棺式出場的木製浴桶;甚至到舞的最後,一名舞者(黃蘭惠)突然脫了身上的衣物,無表情的面容、異質的肢體,在冷凍庫般噴灑的乾冰下,舞出詭譎的氣氛──在在顯示《未知》對死亡不解的「未知」的恐懼。然而創作者又企圖化解這份凝重:舞蹈化了的手語舞、舞蹈練習時的玩笑,和變出潛水人的浴桶,幾個片段穿插出現在舞作中。

《未知》的舞台(鄒蕙筠設計)特別以木頭拼接地板搭蓋,舞者以竹帚掃地的聲響和金屬製造的雨聲,體現了一種「閒散」與時空的不確定感。舞者利用地板的特性,或滑行或蹬足,所發出的聲響也成為演出中的一項樂器。

音樂,顯然是《未知》的另一位主角。

擅長中國樂器的林錦萍,與大提琴手林沁樺聯手,將自然音與樂器與舞作緊密結合,充分展現了她對樂器質感的熟稔,成功掌握音色的運用,營造出成熟的劇場空間與時間感。不僅為每一段舞蹈提供不同的氛圍,並提供更多層次的想像空間,提高作品的完整性。

《未知》有些不錯的發想,也些甚至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可惜作品的氣不長,到了下半段,架構越見鬆散,某些舞段的出現無法承接上下文;某些刻意展現奇想的片段(例如喪禮般地抬出浴桶),雖也引發觀眾的笑聲,但顯然討好觀眾的成分多過作品的需求。創意發想可以更大膽,但也必須再經過篩選,否則意流於「惡趣」。又比方影像方面,雖然在演出一開始,伴隨著音樂表現出強烈的聲勢,其後卻僅有點綴式的出現,成了作品可有可無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