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5-11
  • 類別 展演評論
  • 作者 陳正熙
在劇迷和影癡之間 猶有開發空間

展演名稱:影癡謀殺
展演團體:創作社劇團
展演時間:94.5.8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我雖不是影癡,但喜愛電影,我雖未參與同好團體,但喜讀推理文本,因此,我期待《影癡謀殺》將電影素材挪用重組,藉以建立推理,並且保持劇作家紀蔚然一慣對於文學成規或社會人情準確的批判。

雖然劇作家自稱:「…連推理過程都省了,我只想描述狀態」,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人物的建立與相互關係的發展上,警探和嫌疑犯都有還算完整獨特的形象,嫌疑犯Coco、外事警察張小萍、菜鳥警官小張之間的分合,也頗令人動容,但在電影素材的使用,推敲案情的敘事與人物心理狀態之間的關係,我還是有些疑問。

單純的案情與簡單的犯案動機,平鋪直敘的推理破案過程,電影場景的直接複製,雖然「反」了推理劇或好萊塢電影強調因果、懸疑、曲折、完美結局的敘事模式,但是否真的以後設瓦解了「推理」的局,嘲諷了007電影的公式,或者建立起角色相互觀察窺視的關係,則有待商榷。

從資深警官「神探」的瞎掰,到生手/影癡張小萍簡單合理的推論之間的轉換,和007電影場景之成為破案線索,太過簡單,總是無法滿足觀眾在情感上和理智上的期待,也未對文類本身形成真正的挑戰。另一方面,除了在同一個酒吧留連之外,警探和嫌疑犯各自的家庭、情感問題,少了相互對照影響的趣味,在偵訊室和觀察室,在電影螢幕和現實場景之間,角色相互窺視的關係,也就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次上。

因此,如果有更多電影對白或場景片段的交叉剪接、相互說明辯駁,更多推理元素的挪用,或者兇嫌犯案的動機,能夠與其他相關人物的生命有更繁複的聯繫,會不會有更多的「破案」樂趣?

整體而論,《影癡謀殺》還是一個不錯的小劇場作品,除了徐華謙的刑警「神探」少了點江湖氣和滄桑感,演員的表現相當不錯,場景和燈光設計,簡單明確地界定了空間,與懸疑線索短片的風格化(stylish)形成不錯的對比。上半場的節奏雖然有些問題,但和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一樣,首演的壓力可能是主要原因,到了後半場也漸入佳境。

與劇作者最近幾部作品相較,雖然《影癡謀殺》的批判嘲諷,不比《嬉戲Who-Ga-Sha-Ga》生猛,文字的深厚不及《驚異派對-夜夜夜麻2》,對人際關係幽微處的描寫不比《好久不見》細膩有趣,但都比前述幾個作品,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劇迷」和「影癡」都可以發揮聯想的層次上,還有可以開發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