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6-01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林鶴宜
精緻堂會戲VS.聰明小劇場
展演名稱:情書
展演團體:西田社戲曲工作室
展演時間:94.5.26
展演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堂會」演出早在漢朝「百戲」階段就出現了,通常指的是在私人廳堂或庭院所做的表演,規模不可能太大,以精緻取勝。這種由貴族或市民階層專有的小眾劇場,在明末崑劇大行其道之時,配合「享樂主義」的推波助瀾,曾經發展到顛峰。
它和今天的「小劇場」有很多相似之處,觀眾人數有限之外,二者所採用的藝術語彙,時代感離異,卻同樣親暱和細膩。由於距離很貼近,它們與觀眾聲息相通,不斷挑動觀聽和感應的每一根神經。
然而,堂會觀劇的氛圍畢竟寬鬆得多。一邊觀賞節目;在精采的空檔處,一邊飲酒、進食和聊天是被允許的,它面對的,還是四百多年前的人們呢!進了小劇場,在冷靜有餘的座位間,堂會戲如何融入今天的觀眾呢?《情書》利用裝置藝術豐富的符號語言,讓彼此的「現代」對話熱鬧了起來。
「載卡多」造型車台變換成樓台、馬車、船倉、書房等流動的情愛空間,添增了表演的新奇與趣味;一會兒又變成投影幕,張致出各種形影和文字。作夢的于叔夜身影出現在「載卡多」投影幕上,卻搭配了甩動的汽車雨刷,這種充滿「古今對照」的漫畫式趣味畫面,令人不禁會心笑了出來。而由於表現的是夢境、布偶適時出現,義大利喜劇式的耍帕、頂紅、噴水等絕活紛紛「失控」出籠。縫紉機亦是一絕,它像是這個愛情故事的「舞台技術」,在檢場們持續性象徵式的比畫完弄中,讓故事進行了下去。檢場們被安置留在舞台上,不時誇張地操弄「阿吉仔椅」、「巨型收音麥克風」等道具,除了幫助演出,它們也是觀看和被觀看者。
《西樓記》是晚明文人傳奇的名作之一。劇中穆素徽誤寄無字情書,原只是情節的鋪墊而已,然而一切苦戀亦皆從此展開。《情書》拿這個環節作主軸,找到了詮釋愛情的新角度。又透過文本的挪移調度,自圓其說了這個獨特的主題。穆素徽因誤寄白紙(「緘誤」),才等不著于叔夜(「空泊」),只好黯然離去,後來才有于叔夜的「錯夢」。編導「空泊」和「錯夢」交錯對舉,最後揭露「緘誤」的真相,令這首美麗的情歌更加迴盪不已。
當然,戲曲演員們精確細膩的演出,終究才是維繫此劇品味和趣味的真正關鍵只要任何一點小小的誤差,所有的裝置都只是多餘的叼絮而已。這,就昆劇,在小劇場中也仍然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