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6-01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王友輝
理性當柴燒
展演名稱:女人要愛,不要懂
展演團體:綠光劇團
展演時間:94.5.20~29
展演地點: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
女人,不容易懂;愛,更難以用理性衡量,綠光劇團《女人要愛,不要懂》透過音樂劇的形式,以小野的同名小說為故事的藍本,將輕歌劇《風流寡婦》的歌曲重新演繹,並填上新詞,重新組合在戲劇中,企圖詮釋愛╱女人╱懂之間的三角關係。就形式上而言,顯示了尋找新型態音樂劇的可能性,在實際演出中,不免也讓人察覺到「拼裝」的痕跡。
在小野的原著小說中,故事是以職業婦女素芳為主要敘述者,描寫其女兒大頭妹、好友阿桃,以及曾經出現在她身邊的男人們之間的情愛事件,表現出女人面對「愛」的情感需求與慾望出軌,閱讀小說時,如散文的筆法在看似獨立成篇卻巧妙相連的短篇中有著豐富的情感波動。
這樣的故事改編成劇本時,抽取了部分故事元素重新組合,擴大成為以素芳、大頭妹與阿桃三個女人的愛情與生活經歷為內容,企圖透過三人事件的相互穿插產生互相對照與呼應的效果,但是在敘事手法和結構上明顯凌亂失衡,倘若不是劇終前三人獨白般的結語,將難以梳理出清晰的敘事脈絡。此外,就結構而言,尤以「生活大師」一段最顯突兀,篇幅過長的個人表演秀停滯了戲劇的發展,生硬的「意識流」敘事手法同樣也使得結構的組成失去軸心。
儘管導演運用了文字投影、甚至舞蹈、聲光等等效果突顯生活與情感的荒謬性,但「說理」過重的本質卻稀釋了情感交流可能,劇中大量的道德勸說與理性辨證透過「說」戲而非「演」戲表現,例如:素芳與丈夫為了女兒離家出走而激烈爭吵的一場,情境的安排本來具有相當強烈的戲劇性,但語言的選擇卻明顯偏向小說的敘事文字而非角色的生活語言,使得演員精彩的表演失去了效用。反觀素芳與網友「醫學院」的咖啡廳邂遘,簡單的幾句話卻牽引出屬於母親與女人的微妙矛盾情愫,戲在此刻才真正令人動容。
既是音樂劇的形式,歌曲的安插位置與歌曲與戲劇之間的結合自然是重要,姑且不論源自於歌劇的曲式風格對音樂劇的音樂深度是否提升,單以戲劇中「為何而歌?所歌為何?」而言,不論是敘事或抒情,本劇的歌曲並未能表現出應有的功能,在不悲不喜、不慍不火之中,硬是冷卻了女人的一腔熱情,以理性當柴燒的結果,留給觀眾許多的「思考」,卻少有感動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