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6-08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盧健英
武氣有餘 禪境不足

展演名稱:禪武不二
展演團體:優人表演劇團
展演時間:94.6.3
展演地點:國家戲劇院


在少林寺凌厲的武功下,優劇場不見了。

從一開始,在短時間(五個月),長距離(兩岸)的製作條件下,優劇場的新作《禪武不二》,本身即是個危險性、實驗性很高的嘗試,因為兩種舞台語言的磨合,需要切磋的功夫與時間的蘊釀,不是置於一爐即了事。高手相遇,常見要不就乾柴烈火,要不就橋歸橋,路歸路;更怕的是,切入點不對,聯手演出的重心不穩,失衡立見。

《禪武不二》裡,以「少林寺」的品牌,沒有人懷疑其中「武」的高度,相對的,令人更期待在《金剛心》(2001年)裡講求沈潛本心、明心見性的優劇場,透過少林寺提供身體在速度及武術上的支援之後,他們在藝術上的「修行」成果,或者說,在此次作品裡,做為創作主導者,他選擇站在什麼位置上?即使我們能接受《禪武不二》是一次優的定靜之美與少林武術動態之美在戲劇節奏、生命內涵表述形式上的結合實驗,那麼編導劉若雩的實驗動機是什麼?在一加一的過程中,要講的起心動念身心合一的「禪武不二」?還是搏擊精采通俗有餘的「少林傳奇」?
 
以少林子弟敖翔救母的故事為主幹而呈現的《禪武不二》,故事本身太刻板,情節對白進行得太白描,從武到禪的轉變太平鋪,舞台呈現上,「武」氣有餘,「禪」境過淺;表面上看來,《禪武不二》裡主人翁由武悟禪,最後不殺而勝,好像在說禪勝於武,但敖翔看似領悟了師叔公似虛還實的「禪武不二」的精髓,離開達摩洞的第一件事竟還是逕赴將軍營行刺,行刺未果致使少林寺陷入危境,此時提出以一尊大石佛退軍官之計,就更顯非關禪非關武,僅是仰賴神蹟罷了。

多年來,優人的日常訓練其實相當接近修行般的身體(?坐、氣功、太極導引、擊鼓、百里雲腳),照見本心方轉化成舞台上的表演能量,所以看優的表演,舞台上「當下」的真實性是優人很重要的特質。但《禪武不二》回歸文本,乍聽優的演員開口,乍看優的演員真得必須演戲,才發現這些年,優在傳統舞台表演方法的訓練上蒼白得很。這些非發乎心的表現手法,恰是他們最弱的一環,說書人兼禪師的兩位演員單薄而無力,而劇本所提供的公案說法,境界又失之於老生常談,棒喝之間不見機鋒(「不是風在動、葉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又如禪師僅以「我打你屁股」回應小童「雪落在那裡是該落的地方?」)優人行遍天下的鼓,在整個劇中充其量也只發揮了幫襯劇情、武藝的伴奏角色。武與禪的對應關係,在劇本裡只現其然未現其所以然,而禪武合一的生命境界似乎也只淪於一個表面的命題。

武的部分,少林寺以逸待勞,各式兵器、拳勢、對打功架令人眼花撩亂,氣勢凌厲,觀眾掌聲頻頻,但這也是少林寺在面對另一種展現舞台上所必須思考的問題,如何用「武」身而棄「武」形,呈現武人身體的能量厚度,而不是停留在綜藝節目式的技藝呈現,少林演員潛力與後勁值得更進一?的開發。

禪宗著名的一段公案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見山見水都要從自己的位置看出去,已具有國際聲望的優人神鼓未來在這一類的合作上也應該更有力地掌握創作的立足點。優人神鼓加少林寺,畢竟仍可視為兩岸表演創作上一次重要的合作與實驗,從道到藝的相融與提昇,對彼此都是一次意義重大的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