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6-15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蔡欣欣
民謠舞劇風的新款歌仔戲

展演名稱:白蛇傳
展演團體:蘭陽歌劇團
展演時間:94.6.11
展演地點:國光劇場


擁有著公家資源的經濟後盾,又有著藝術總監黃春明的創意加值,這幾年來「蘭陽戲劇團」努力為台灣歌仔戲銳意創新尋求現代新路,無論是饒富人生哲理的「寓言」歌仔戲《杜子春》,或是宣導衛生觀念的「童話」歌仔戲《愛吃糖的皇帝》,亦或是辯證情意真諦的「舞劇」歌仔戲《白蛇傳-恩情‧愛情》,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劇團打造「新款歌仔戲」的旺盛企圖心。

這齣由黃春明總編導的《白蛇傳》共有「恩情‧愛情篇」、「人情‧世情篇」以及「專情‧絕情篇」上中下三本,這次在國光劇場推出的端午「應節戲」為上本的部分,可區分為「白蛇報恩下凡」、「西湖邂逅訂情」、「小青逼婚情妒」以及「庫銀失竊緝捕」四幕,保留了傳統寫意的空台,主要通過燈光與舞蹈來轉換場景與時空。因此「長江白浪滔滔」設計了戴面具穿白衣執白旗的歌舞排場,「清明掃墓踏青」由覆面黑衣人持柳枝婆娑起舞來調度場面,「廳堂擺設╱婚禮佈置」則通過綠黃紅青白的五鬼歌舞來充當檢場人等,這些繽紛多姿的群舞將舞台妝點得熱鬧非凡。

原本「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就是戲曲的藝術特質,無論是身段作表或是群舞段子都具有著傳神、敘事、抒情與表意的功能性。在這次的演出中更大量運用了舞蹈語彙來塑造人物與虛擬情感,如以纖活靈動的曲線身姿模擬「蛇形」,具象地體現了青白蛇異類的蠱惑性與妖魅感;而青白蛇初結識交心的雙人舞,則寓意著彼此為「妻妾合╱三七分」共事一夫的生命共同體; 在波濤蕩漾中的行舟三人舞,則再投懷送抱中發酵出款款的纏綿情絲;「許仙的幻想」中更透過乾冰醞釀夢幻的情境,許仙在先後與青蛇及白蛇的隊伍中,傳遞出「封建社會中男子面對女子軟性逼婚」的主題訴求。

黃春明以顛覆傳統的思維,讓小青悖逆世俗以女性主動向許仙求親,且掌握了婚姻的主動權逼使許仙允婚。原來個性活潑可愛的小青,才是許仙鍾情心儀的對象;而形象完美崇高的白娘子,反倒讓許仙欠缺自信心而建構起距離的藩籬。

雖然劇作家強調白蛇與許仙之間只有「恩情」,小青與許仙之間才是「愛情」但在白蛇與青蛇為主僕、姊妹與妻妾的多重身份下,三人的情感世界竟形成混沌曖昧的迷障:男人內心其實渴望在生命中同時擁有「道德╱慾望」徘徊中勾引誘惑著男性。所以當小青面對許仙與白蛇的洞房花燭夜時,場上以一段個人舞來表露自己春情難耐妒心大發的鬱結。

是以舞蹈儼然成為全劇的表演主體,再加上大陸【瀏陽河】與【劉三姐】等民謠樂曲,以及本齣新編的十三首歌仔戲「新調」(佔全劇唱取份量一半有餘),整齣戲竟然散發出濃郁的民謠舞劇風格,而使得「歌仔戲味」與「本土氣息」減色不少。當然,歌舞本來就是創造角色的重要手段,然必須以堅實的文本與飽滿的人物為基礎核心,方裨益演員通過自身的內在體悟與藝術修為(這次演出有著嗓子不夠「大腹」與做表「眉角」不足等問題),對於人物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層次進行鉤掘探幽;繼而在導演的整體構思下,將肢體律動轉化為戲曲的身段程式與舞蹈語彙,以型塑出神形情理合而為一的舞台藝術形象,否則便容易走入形式主義的傾斜誤區,宛若劇中震耳作響持續不歇的寫實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