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6-22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鍾耀光
揚琴樂團化有障礙
展演名稱:丟丟咚傳奇
展演團體:台灣揚琴樂團
展演時間:94.6.17
展演地點:台北中山堂
台灣揚琴樂團在6月17日台北市中山堂舉辦了一場音樂會,樂團是結合全國北中南13會頂尖揚琴演奏家組成,由團長鍾泉波老師領導下,每週在台中市排練,當晚曲目展現了每位團員精湛的琴藝與發展揚琴的熱誠,台灣有這樣一班為藝術犧牲奉獻的年輕音樂家,真是可喜可賀。最有特色的是為了加寬揚琴樂團的音域,在保留現在國樂界常用的402揚琴基礎下,鍾泉波老師特別與大陸方面合作,共同研發出高音揚琴、中音揚琴、低音揚琴、與倍低音揚琴,並把402揚琴分成二部。很明顯的,這是借鑒中國民族管弦樂團拉弦組的架構。
揚琴自從傳入中國後,經歷過不少改革,如將原來的木製琴竹改為竹製琴竹、加大共鳴箱以增加音量、擴大音域、完善琴弦的半音排列法、與控制琴弦的餘音。在聽完這場台灣揚琴樂團音樂會後,發現控制琴弦餘音這方面的改良仍須努力M特別在中音揚琴與402揚琴同時演奏快速音型的時候,中音揚琴往往被掩蓋,加上中音揚琴音響渾濁,中音聲部很難清楚地呈現。至於在音量變化方面,揚琴樂團未能發揮“樂團”組合英有的變化幅度,這可能需要在樂器改良上與配器安排上尋求解決之道。加上揚琴是點狀發音型態的樂器,雖然可利用不同的琴竹與不同的擊弦方式(如反竹擊弦、竹尾撥弦、手指撥弦)來發音,在音色變化上仍有先天上的限制。換句話說,台灣揚琴樂團在往大型同質性樂器組合這目標邁進的道路上,目前解決的音域擴寬的問題與確立了組合的編制。想利用增加樂器的數量來增加音量目前在揚琴樂團中還不是最理想的辦法,因為揚琴本身有餘音渾濁的問題,增加樂器只把餘音變得更長更渾濁而已。總而言之,餘音的控制、音色變化的限制與音量變化的限制是揚琴樂團目前往“樂團”組合邁進的三大障礙。
事實上,揚琴樂團在往“樂團”組合發展的過程中,也可考慮同時往“室內樂”組合的型態發展。既然高音揚琴、中音揚琴、低音揚琴、與倍低音揚琴已經開發成功,“室內樂”組合如揚琴四重奏或五重奏可減輕存在於揚琴樂團先天性的音響問題。
一種新演奏型態的創立往往是多方面努力的成果;以揚琴樂團發展為例,樂器的改良、演奏技法的創新、新作品創作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最自然的情況是因作曲家的需要而創立新的演奏型態或開創新的演奏技術。當然,先有新的演奏型態再去要求新的作品也是可行,但對新作品水準的要求可能會更高。在一位有創意的作曲家手上,上文所談到揚琴先天性的問題可能轉變為作曲加音樂表現的必要手段。如果新的作品不但沒有避開問題反而凸顯問題的話,這種情況就有改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