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6-29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陳漢金
熱鬧滾滾的法斯塔夫
展演名稱: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
展演團體:國家交響樂團
展演時間:94.06.24
展演地點:國家音樂廳
國家交響樂團再次以「半歌劇」的呈現方式,演出威爾第最後一部歌劇《法斯塔夫》。此次,指揮簡文彬將整個樂團擺在音樂廳舞台正中,而留下舞台四周所剩不多的空間,讓導演魏瑛娟去進行另類的發揮。
一般《法斯塔夫》的舞台呈現,經常傾於簡潔、單純化,以免干擾到劇中相當繁複的聲樂、管絃樂的交織,視覺效果只是用來烘托,凸顯音樂本身的「演戲」。然而魏瑛娟卻逆向操作,她拋棄了傳統的「減法」,而採取「加法」式的視覺呈現,將舞台四周相當有限的空間塞得滿滿的,讓整個演出充滿著斑爛的色彩,瀰漫著許多異類因素的湊合,充斥著義大利「即興喜劇」般的插科打諢,而顯的熱鬧滾滾,從頭到尾絕無冷場。
這股視覺效果上的激奮,卻轉移了聽眾們「聽」歌劇的焦點,讓聽覺成為視覺的附庸。從創新與親合性的觀點來看,它無疑具有相當正面的效果;然而視覺效果過度地被加油添醋,不僅讓觀眾分心,還損及了全劇固有的音樂性,更何況此劇的「龜毛」是相當有名的-它的精緻微妙,要求聽眾甚於平常的凝神諦聽。
受到太多的「外在的干擾」,此次演出無論在樂團或聲樂部分都顯的差強人意。在此劇中,理應居於主導地位,而且在此次演出中被擺在正中間的樂團,反而表現地不甚理想。指揮面對著樂團,卻背對著主要演唱著們,經常顧此失彼,很難建立聲樂與器樂之間的契合;全劇中,許多段由數位演員重唱的快速的、難度頗高的「饒舌歌」,令人聽得坐立難安。在有限的空間裡,團員們緊靠在一起演奏,不僅未能悠然自如地為這部「室內樂效果歌劇」,奏出具有細緻微妙的層次變化,整個音流還顯得混濁不清,宛如法斯塔夫被丟進的泰晤士河水般。而且,發自舞台正中間的這股直接、強烈的音流,在沒有任何轉圜迴旋的餘地之際,又得不到適度的調節控制,經常掩蓋了樂團前面演唱者的聲音。樂譜中澄澈透明的層次感、閃爍顫動的音彩變化、管絃樂本身所具現出的各種幽默靈巧的「笑」
果,更有待被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