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7-0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陳慶隆
學院派的文雅駢麗 VS 民間風的俚俗活潑
展演名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歌仔戲專案匯演---三大天王決戰南台灣
展演團體:秀琴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展演時間:94.7.1、94.7.3
展演地點:台南市關帝殿
94年7月01日(五)晚上7:00 秀琴歌劇團《范蠡獻西施》
94年7月03日(日)晚上7:30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鬼菩薩》
溽暑七月天,揮汗如雨,任誰都想待在沁涼的演藝廳安心看戲,但炎熱的南台灣,接連的歌仔戲大車拼卻讓場子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凡。魅力何在呢?其中之一就是新劇本的誕生。
王友輝特為「秀琴」歌仔戲團寫的《范蠡獻西施》,大量引用《詩經‧蒹葭》和《楚辭‧國殤》等古典詩詞,文辭上字字斟酌。劇情則安排得四平八穩。西施心理戲中試圖加入現代劇場的概念(跨越時空人物並置的分場調度);東施罵句踐時也加入批判男性政治沙文主義的觀點;而西施入吳宮一幕中,華麗的轎子穿越觀眾席,更將台下化為祭典式的範疇,無形間傳達劇場性的區塊概念以及觀眾參與感。
據王友輝所述,其動機在於重新詮釋歷史人物的性格,以擬音樂劇的外台方式和西方分場的結構,作為此劇本寫作上的考量之一,此番首演因篇幅關係稍刪節了范蠡與西施年邁憶往的序曲,將會在十月的室內演出時全本演出,屆時應更完整。
走位部分,仍可看出其偏重圖像(Icon)式細部的精緻經營,節奏上以一文、一武、一丑來交叉進行,井然有序。人物部分,吳子胥則成為幕後藏鏡人、東施成了新造的諧角;句踐則具有雙面性格;而范蠡識清句踐的真面目之後毅然求去。
音樂部分,加重許多擴展重唱、疊唱、對唱,乃至於三重唱的嘗試,新編的〈胭脂扣〉、〈滄海情歌〉、〈定情〉等旋律曲文皆美不勝收,其創新的用心都值得嘉許,廖瓊枝對此亦如是說。
但筆者有兩點愚見:一是電子琴與其他漢樂之間的比重與音量的調配,似乎仍有更臻協調的空間;二是在過於側重文本性和明星風華的吸引力,使得歷史劇情的考證或重編上的考量、閩南歌文的行腔走韻、演員的整體表現(如句踐夫人的作科)、君臣衝突(conflict)的鋪排等方面、似乎還有斟酌與發揮的餘地。
反觀陳勝在為「明華園」天字歌仔戲團所編寫的《鬼菩薩》,則側重在說學逗唱的趣味性、嫻熟鮮明的時代語言、以及民間的興味上,並投其所好。另外,劇中也表達諸多現代劇場式所謂「劇中劇」和幻境等情境,在效果上都屬上乘。
陳勝在此據中運用許多現代歌舞肢體動作和電視綜藝的語彙,的確造成許多迴響,但可能也是雙面刃。因為在迎合民眾的「重鹹」口味時,也應同時思忖在達成票房的任務之餘,是否會造成藝術性作品的破壞;另外,在滿足外台觀眾情緒之時,也要正視是否有能力處理臨場煽動性的秩序危機。
這些雜遝而來的社會責任,雖本不該由劇團本身擔負,而且電視上的刀光劍影、光怪陸離和怪力亂神,也沒聽說有誰負責過,似乎更不該對"傳統戲劇"抱持薪傳之外的苛求與迷思,不過大快人心之後,再思考劇中關乎「私刑」的古老年代,仍令我有些冷顫,也慶幸自己並非處於劇中不得不用私刑的年代。
王友輝南下之後,與「秀琴」劇團合作,並沒有讓大家跌破眼鏡地做出純學院派《樊梨花風景第三號》之類的作品,反而促進藝界與學界的結合,讓更多的學生和學者進入野台戲來關心小劇場以外的世界;而在與陳勝在訪問之間,得知他試圖融會國際視野,讓「明華園」劇團更活潑機靈,除了俚語的運用上足見火候之外,在處理「笑」、「悶」、「痛」的編劇能力更是隨手拈來,尤其在《鬼菩薩》中新編的〈秋楓滿山紅〉、〈紅樓夢〉、〈萬箭穿心〉更是文采飛揚、文情並茂,不但跨越一般人對民間藝人俗麗侷限的咸見,更見其在處理文戲的精美。因此,這兩個劇團在導演努力滲入劇場新意後,呈現迥然不同的風格和走向。也更令人祝盼歌仔戲自此重回廟埕、百歌齊唱、欣欣向榮。(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