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7-06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楊美英
耽美無力的哀怨詩篇
展演名稱:曹七巧
展演團體:台東劇團
展演時間:95.06.11-12
展演地點:台南誠品B2藝文空間
悲鳴、磨床、呵欠、咒罵、尖叫、啼哭。大抵兩個鐘頭的戲看下來,這齣自我宣告「向以往的三八致敬,對將來的憂鬱病患邀請」的劇場作品,如是重複著「曹七巧」的行為模式與情感表現,可說以華麗視聽效果徒然叨叨念著冗長的祭文,痴心召喚九霄雲外一縷稀薄幽魂……只怕紛亂無力的牢騷滿篇,也勾勒不成「一個美麗的,蒼涼的手勢」。
構想是有意思的,但實踐尚待歷練。年輕詩人導演的企圖非常清楚,執意揚棄邏輯敘事,整場歌舞抒情寫意,可是,連綿不斷的唱詞,比例嫌重,使得場上繽紛的視覺元素之外,塞滿四溢橫流的文字、乘著頻頻拔尖高揚的聲頻,好似強力牽引情感奔洩、意象拼貼的表演文本,互相拉扯、終究累人。
演員是值得肯定的,能量飽和、專注一貫,如果有更豐富的層次變化、更內斂的對比,令人期待下回亮眼成績。全劇用了一個京劇旦角演員獨挑大樑,連唱帶演,份量不清,搭上兩位舞蹈表演者的僕人腳色幫襯,堪稱跨領域嚐試(音樂方面京劇唱曲、黃梅調與西樂的融合也頗有意思),相信這次合作對導演以及三位演員都只是起點;譬如:此劇中場過半有段老僕人以現代舞蹈語彙撞牆、激動獨舞,恰恰反射出另外一半舞台主角「曹七巧」的心情寫照,可惜如此並置的設計手法,在全劇未見前後呼應安排,於是顯得唐突怪異,實屬可惜。
戲是有可觀之處的。從三個腳色的服裝造型與肢體動作,還有空間畫面的精心經營,努力不懈的妖嬈、賣俏、華美,可是一如過多的唱詞、凌亂的視覺符號,僅僅讓人讚嘆枝枝節節的耽美紋路,綜合了許多材質、觸感、色彩的大拼盤,卻一再失控於整體意圖走向的掌控、和表演文本的主體展現;舉例如:該劇接近結尾處,旦角在舞台前緣哀戚怨艾的同時,兩位僕人躲在舞台左後方,穿上了之前女主人的華美戲服,雖說無聲且短暫,卻明顯的提供了惹內名著《女僕》的聯想,不過前後毫無有機的相關環節,於是僅僅留下個莫名的問號,值得討論。
從導演所寫「《曹七巧》是一首構思多年的抒情長詩,憂鬱是器皿,等待是途徑,抱怨是方法,回憶是速度,迴返而得以延續」,可以體會對此劇用情至深,筆者也認同導演「無意搬演張愛玲文學,更無改編之圖」的創作原點,那麼,主體敘述的劇場思維更形重要,如何才能將傳情達意的文字轉化為具體可見可感的表演文本,顯然是個值得投身長期以赴的藝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