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7-2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楊美英
凝結未成的荒謬人生

展演名稱: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展演團體:南風劇場
展演時間:94.05.27-29、06.03-05、07.09-10
展演地點:台南誠品B2藝文空間、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有導演意圖領軍呈現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皮藍德婁的經典代表作《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令人心情五味雜陳,不僅因其被譽為現代戲劇荒謬劇場先驅,文本哲理深厚,對於表演能力與舞台美術的要求均高,而且多年前美國ART劇團的公演版本驚艷四座,讓許多觀眾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

此番重新搬演世界名著,導演陳德安大致維持原有劇本架構--六個遭到劇作家遺棄的「角色」打斷劇團排練--現場「因地制宜」的更動為南風劇團去年作品《仲夏夜之夢》排演現場。比較大的差異應屬從原有一般印象中的「鏡框式舞台」,改成黑盒子型態的小劇場;以筆者看過台南、台北兩處而言,在劇中「劇團演員」、「劇中人」距離觀眾近在咫呎的前提下,如何建構前者的「實」、後者的「虛」,已屬難題,更遑論皮藍德婁在劇本中將「劇中人」塑造得宛如真實的生命,企圖展現一種劇場幻覺:雖是虛構中的虛構,卻可以比真實還真實?!

全劇由日光燈下「劇團演員」進場暖身開始,自然平實;戲尾當六個「角色」突然消失,「演員」倉皇離去之後,留下空場,沒有謝幕,可以體會導演企圖營造逸出於現實疆界的韻味。不過,數位資深演員雖各有飆戲功力,卻未能將六個角色之間的關係明確塑形,好比一碗凝結失敗的痛苦濃湯;對照之下,此次即興發展出的劇團團員部分反倒顯得清新可喜,甚且從台南到台北不同場次之間似乎比重加強了,遺憾的徒然零碎有趣,更加促使劇中關於六個角色與劇團成員的對立、衝突、論辯可說潰散凌亂。又如「角色」與「演員」交互模仿演練一節,導演刻意安排兩位表演者的身材胖瘦懸殊,當下頗有「笑果」,卻把「存在的本質」與「真實的樣貌」如此嚴肅雋永的思辨輕易地導向表面化的趣味,平易近人卻有「大題小作」的危險。

筆者可以理解導演陳德安在節目冊中所言:「劇中人與劇團演員的對話,將更呼應皮蘭德婁的幽默感,透過調笑的台詞,喜劇化的情境,以及幾乎如嬉戲與胡鬧的態度去面對闖進劇場的劇中人,將原劇裡劇中人與劇團演員,因相互辯證而產生的荒謬特性給『輕盈化』」。

可是,筆者不能認同的是,每當劇中角色陳述或展演自己的痛苦之際,總是要被戲謔、輕佻的口白打斷或削弱情節力量,那麼文本之中對於「表相與實相」「劇場與人生」種種重要的啟發性思考命題,將如何與觀眾聲息相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