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7-28
  • 類別 音樂舞蹈
  • 作者 林芳宜
龐大之美、細微之鉅

展演名稱:NSO「發現馬勒」系列《第八號交響曲》
展演團體:NSO國家交響樂團
展演時間:94.7.10
展演地點:國家音樂廳


NSO「發現馬勒」系列以號稱千人編制的第八號交響曲為壓軸,欲以震撼效果為本樂季畫上漂亮的句點。

馬勒擅以人聲與交響樂團交織文學意境與聲響景觀,第八號交響曲更是其中的登峰之作。在這龐大的編制裡,馬勒寄予兩項展望與企圖:取自讚美詩與哥德《浮士德》的文本,以大型合唱呈現馬勒作品中罕見的頌讚詩曲;另外更加龐雜的管絃樂法則為探索印象樂派之配器法的開始。因此這首結合合唱、交響樂團、獨唱者的作品,看似壯闊,卻處處暗藏玄機,考驗著舞台上的每一位演出人員。

筆者所聆賞的第一場演出,令人時時膽戰心驚。合唱團一開始在指揮簡文彬明確的帶領下,尚能呈現磅礡氣勢,但是單旋律的童聲,既缺少先天和音的共鳴,又受到後方全部混聲合唱團與銅管、前方管絃樂團的制約,成為一個難以辨認又無效能的聲音區塊。混聲合唱團或許因為眾團合練時間太少,雖有音量上的起伏,文本的抑揚頓挫,與各部的應和層次卻微乎其微,本應為此曲浩瀚之源,卻淪為陪襯背景,實在可惜。

獨唱者則優劣參半。葛毅無疑地令人失望,在樂團的聲響中浮沉不定;巫白玉璽與廖聰文大體上不失平日水準,其中巫白玉璽的樂句與咬字,筆者在三樓後方仍清晰可聞;廖聰文可發揮的唱段,若能再明亮些,則更可凌越於同時吹奏的銅管群之上。女聲部分幾乎是NSO的固定班底:陳妍綾再現久違的飽滿圓潤美聲;陳美玲單薄依舊,在這部作品中比歌劇演出更顯吃力;林佳文也同樣地捉襟見肘,陳珮琪與羅明芳當場的狀況都比以往好,尤其羅明芳的音色與技巧都有令人驚喜的表現。

馬勒從第八號交響曲開始嘗試脫離德奧的傳統,向德布西等人的音響美學探索。姑且不論他是否一試便成功,在樂器的配置上的確比以往的作品更細膩、更室內樂化,可惜他處心積慮鋪陳的音色層次似乎無法為指揮所解讀,繁複的配器手法因此演繹為細索無章的喧嘩,這是本場演出最可惜的部分。

NSO為國內音樂活動注入一股新鮮空氣,然普羅之際應更求精緻質感,這是觀眾們引頸企盼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