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 刊登日期 2005-08-10
  • 類別 戲劇戲曲
  • 作者 徐亞湘
顧此失彼的反毒歌仔戲《林則徐》

展演名稱:無毒有我之林則徐傳
展演團體:許亞芬歌仔戲劇坊
展演時間:94.8.5~8.7
展演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將近一百年前,有一齣強調鴉片之害的京戲《黑籍冤魂》,劇中的主人翁曾伯稼為一富家子,染上吸鴉片的惡習後,父母飲恨而亡,兒子誤食煙毒而死,妻子吞生煙自盡,女兒又被賣入娼門,自己則淪為乞丐最後倒斃街頭。這齣戲在當時轟動一時,是清末民初影響較大、演出頻繁的一齣時裝新戲,後來還被拍成電影,日治時期的台灣亦有此戲上演。

這齣戲成功之處在於生活經驗的貼近、人物刻畫的深入、採寫實手法使用新式布景,表演以念白為主突出戲曲科諢特色等。在那個深受煙毒之害,無數冤鬼沈淪於茫茫毒海的年代,此戲在娛樂之餘,確能達到使觀眾「驚心怵目」的現實目的。反過頭來,許亞芬歌子戲劇團的《無毒有我----林則徐傳》,則在反毒企圖及藝術表現上皆呈現疲弱、失當的現象。

劇本的選擇及編寫是主要的問題所在。首先,選擇反毒英雄林則徐入題,一開始即已拉大了與觀眾的距離,降低了反毒效果。歌仔戲的觀眾其實更需要的是與他們高度相同,可以情感投射的人物設計及情節鋪排,歌仔戲以家庭戲見長之因,以及前述《黑籍冤魂》為什麼能夠感人動人正在於此。如果,主人翁不是「官」及「英雄」,而是一般的「尋常百姓」,若編劇得當是不是更能發揮歌仔戲的表演特色,而小咪的演技也就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其次,或許編劇為了照顧主要演員的特色發揮及戲份考量,在場次的安排及處理上常顯得拖沓緩滯,以致顧此失彼,常有脫離戲劇行動主線之憾,第四、六、九、十二場尤其嚴重。而此劇在情理動機及行為邏輯的安排上,亦顯粗糙、刻板,致使多場衝突性高、該感人的情感戲難以動人,長段的哭調及賣力的表演只是更加地凸顯出編劇的弱點而已。

另外,編劇在敘事與抒情的比例思考上似乎拿捏欠準,連帶地過大比例的唱腔設計,除了讓演員特長發揮、滿足戲迷聽覺需求之外,很難為這齣戲的演出加多少分。再則,對於導演為什麼在演出中加入八家將和雜技表演實在不解。不必要的枝蔓過多,又欠缺剪裁的意識及決心,是這齣戲難成佳作的另一主因。

這齣戲製作用心,演員裡以許亞芬的表現最為亮眼,嗓音好,表演大度得見細膩,可惜獨木難支,其餘演員的表現多受劇本之限而難有太大的發揮空間。

當歌仔戲已非大眾流行娛樂時,她還能在當代反毒議題上擔負起應有的責任並形成影響嗎?還是一不小心,成為了政治人物與藝術團體之間各取所需的合作表演場域?